雁门塞上行(2023.6.12)

自从开始学唐诗,边塞诗的苍茫、悲凉、雄浑、壮烈,就像如血的夕阳,既令我时而感到惊艳震撼,又时而感到心痛、难言。常常陷入沉思,想象着那一幕幕悲壮的兵戈铁马的战争场景、风沙烈烈、黄云漫卷的无尽荒凉。那一首首“雁门太守行”,已成为固定的乐府曲牌,代代传唱。诗歌是流动的文化血脉,即有独特的美学传承价值,又是鲜活的历史画卷。所以读诗离不开历史的大背景,而中国的历史又始终与战争相关。
人说“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到雁门关上梳理一下自己那点微薄的历史知识,亲身感受一下塞上风云,对加深古诗词的理解肯定有帮助。于是与大姐小妹我们姐妹三人一同走进雁门,登上长城,用脚步来感受古边塞的温度,用目光来回顾这里曾经走过的人、发生的事。
一入雁门关景区北门,右侧是“勇冠千军称无敌,浩气英风留古塞”的杨家将石雕塑像群,从杨业父子到杨门女将,个个都身骑战马,手举刀枪,威风凛凛。左侧是依山而立、以mzx为首名人壁。上面镌刻着曾经登临过雁门关的23位帝王、4位公主、30多位历史名将及一些古代著名诗人、学者的画像。浮雕中有战国时期镇守雁门关的大将李牧,汉高祖刘邦,以及卫青、霍去病、李广等汉朝名将。王昭君出雁门关与匈奴和亲,郭子仪出雁门平定安史之乱,薛仁贵镇守雁门防御突厥人,宋代杨家将守关防御契丹人,明代重修雁门关阻止瓦剌南下,真可谓“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一个个风云人物,一幕幕鲜活往事,使这里的山、水、风、云,都变得那么生动、悲壮又充满色彩。
寻着历史人物的足迹,一路缓缓前行,过民俗村、边贸街,来到瓮城门楼下,仰望模糊的雁门关字迹,远不如门旁的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看着清晰。据说这是由清代名士傅山所题。至于傅山其人此行我还是第一次略有了解,由此开始的行程中,曾多次看到了这位名士在山西留下的手迹墨宝。
如此重要的关卡,据说从古到今大大小小的战役不少于二百多次。这里的故事几乎都与战争相关。脚踏着城门洞古老的车辙,感受古战场的萧索之气,竟有些胆寒。放眼望向雁门关长城,在高高的山梁上蜿蜒向远方伸展,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雄伟、险峻。边登长城,边领略雁门山连绵起伏的山色风光。不见刀光剑影、闻不到鼓角争鸣,点将台上传来阵阵游客击鼓娱乐的笑闹声,连烈风似乎都变得温柔了温暖了。恍惚中拜了关帝庙,再走过镇边祠,遗憾的是阳光越来越烈,就没往昭君出塞浮雕方向继续走,本想到此缅怀一下那位貌美至沉鱼落雁的和平使者。可时过中午,饥肠辘辘,只好沿着商业街觅食。买了几袋肾兰花茶,吃了山西小吃碗托加肉夹馍。唉,这个街边小吃,味道实在不敢恭维,潦草充饥而已。好在有种米糕很好吃,香脆爽口,足可安慰一下肠胃了。下山后与司机商量好,直奔下一个景点“悬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