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元宵佳节日,我们一家人过得很不平静。
本来一家人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正常上班,没什么不一样,下午两点,我单位的同事小芳,她的参加考研的女儿成绩查到了,小芳高兴地第一时间向我报喜。为小芳高兴的同时,我实在按耐不住紧张的心情了,悄悄地在微信里问自己的女儿在干嘛?是在午休还是在上网?女儿说:妈妈,这个时间我在工作呀。我说今天出成绩了,是吗?女儿说查了,文化课过了,专业课的排名还没查到。我看不到她的状态,她也不和我语音,只能凭想象,感觉她应该是很着急的。于是简单安慰了两句。直到下午四点半,女儿把成绩单和排名给我发过来了。文化课专业课总分386分,专业排名居然是第一名。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系即将迎回她阔别六年的学子,再一次回去深造了。
距离2011年女儿第一次迈进央美大学校园至今,整整十年过去了。当年辅导她考上央美的恩师,得知这个消息后,感慨万千,第一时间发朋友圈祝贺,盛赞女儿“真是妥妥的牛气冲天”,我也觉得女儿在工作五年后,边工作,边学习,还考出了好成绩,很不容易,虽然每年考研的人很多,成绩好的也不少,但是当自己的女儿,也位列其中,身为家长的我哪能不高兴呢。于是借着佳节的余温,乘着周末的春风,我和老家伙索性痛痛快快地请家人又一起欢聚庆祝。女儿远在北京,依然不声不语默默地任由我们高兴。之后她说:没想到你们这么高兴,这也没啥,低调冷静点吧。那语气好像我们的关系反过来了,她是家长,我是孩子一样。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女儿面前,我已经不具备指导能力了,说话也不像她小的时候那么随意,唯恐哪句话说得不对、哪句话人家不爱听。尤其是前两年学习了心理学之后,我一直在反思作为母亲,我的不尽人意的教育方法和一些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母女关系的理念,之后有意地调整了思路,改变了交流方式,一次次地应用在与孩子的交流和相处中,果然有效果,女儿和我的交流明显变得顺畅多了。
与女儿亲密相处,这是比较理想的母女关系,我一直心向往之。实践证明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首先放下自己的家长做派,避免见面就挑毛病、提要求,指手画脚。对孩子全然的接纳、无条件的爱是让孩子活出完整自我的好妈妈的必修课,遗憾的是我明白的有点晚,错过了孩子成长的黄金期,庆幸的是后来总算明白了。最舒服的相处方式,一定要把孩子当朋友去对待。曾经我觉得一家人何必那么客客气气,有话直来直去随便说就好,就是这种自己人随便说话的方式,伤害了许多亲情,以至于亲人之间的感情产生摩擦。
女儿考上研究生了,我和老家伙高兴之余,细细揣摩一下心思,其实研究生对我们来说哪有那么重要,与女儿的健康平安快乐比起来,几乎微不足道,我们之所以高兴,还不是因为女儿想要的终于得到了,她高兴,我们才高兴。
我渴望和女儿成为彼此最亲密的人,但不会刻意为之,这是雨过天晴,瓜熟蒂落、水流成河自然而然的事。
就像史铁生笔下的母爱:一个幸运者的母亲必然是一个幸运的母亲,一个明智的母亲,一个天才的母亲。她自打当了母亲就得到了灵感,她教育你的方法不是来自教育学,而是来自她对一切生灵乃至天地万物由衷的爱,由衷的战栗与祈祷,由衷的镇定和激情。
在你幼小的时候她只是带着你走,走在家里,走在街上,走到市场,走到郊外,她难得给你什么命令,从不有目的地给你一个方向,走啊走啊你就会爱她,走啊走啊你就会爱她所爱的这个世界。等你长大了,她就放你到你想要去的地方去。她深信你会爱这个世界,至于其他她不管,至于其他那是你的自由,你自己负责,她只有一个愿望,就是你能常常回来,你能有时候回来一下。
史铁生感受的母爱,是带着光亮的,能照亮人心。这样的母亲内心纯善,真挚,像阳光普照大地、像水滋润万物,给一切以关爱和温暖,让他们自然生长。我曾经沐浴母爱的光辉,也一直在学着发光发热,祈愿有一天女儿自己也会发光,惠及她的所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