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转发】2021高考联考作文题及示例(二)
(2020-11-24 07:43:39)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习情况 |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曾国藩曾讲过一个故事,两个挑重担的人相遇在南方农村狭窄的田埂上,谁都不愿意让路,这时候来了一个旁观者,自己跳到了水田里,对其中一位说,来,把担子交给我,我替你挑一会儿, 你侧身过去。曾国藩总结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他的《树上的男爵》里塑造了一个生活在树上却始终热爱大地的形象, 提出“因为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荣者自安安,庸者自碌碌,关怀则乱,当局者迷,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置身事外,可以多一分自由超脱,于人于事,都是大有裨益。
请综合以上材料,对“躬身入局”和“置身事外”这两种态度,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
【例文】躬身入局,重在找对时机与方法
南雅中学
指导教师:刘彩云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人生的选择莫过于两种,一种是归隐田园,做快活的山林野老;另一种是投身官场,做鞠躬尽瘁的忠臣能臣。前者是独善其身,后者则希望兼济天下。两者看似矛盾,却并非对立,更有相通之处:想要兼济天下,就要能先独善其身,始终保持冷静,悉心观察,找到合适的时机与方法入局,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其实,真正能置身事外的人也许并不存在。庄子就曾叹息,感慨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犹有未树者也”,不算是真正的无所束缚,逍遥于世;卡尔维诺笔下的男爵虽然生活在树上,却始终热爱树下的世界,他的心紧挨着地面——可见不入世,不代表心中无世;心中有世,便不能算是出世。正如范仲淹所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无论是选择隐居还是出仕,这些文人自始至终其实都在局中,因为他们心中的装着的始终是天下苍生。他们是心忧天下的局内人,是黎民百姓,家国社稷的局内人。
所以两种选择其实对应了同一种心态,那就是忧国忧民。毅然投身官场者自然不必多说。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选择隐居山野更像是在命运不公与时局动荡的背景下做出的无奈之举,而非从此放下了自己的抱负。杜甫一生仕途不顺,晚年伶仃孤苦,还要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辛弃疾始终报国无门,两鬓斑白时仍醉看配剑,“梦回吹角连营”。可见,心忧天下向来是中国文人心中不能忘却的主旋律。
既然始终心怀天下苍生,选择出世便会时时有鞭长莫及的无力之感;而贸然入世则,难免会泥足深陷。所以想要实现抱负,最佳选择就是综合二者,应先“冷眼旁观”地分析局势,再找对入局的时机与方式躬身入局。诚如曾国藩的举例,面对两个农夫的难题,路人先是在一旁观察,这才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诸葛孔明在隆中十年,看似隐居,实则是为了更好看清局势,等待机会——出山之后,他也成功让蜀汉蒸蒸日上,这才有了后来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而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既勇担责任,又看准时机。也只有这样将实践与远见结合,我们才能更好地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才能如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所写的,做“好样的,堪当大任”的新时代青少年。
三、雅礼中学高三月考作文选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学校官方公众号@2020级新生:学校为本届新生设置了“独立新生奖”,将为无需家长陪同、独自前来报到的2020级新生拍摄合影并赠送“独行生”照片,“独立”新生都将获得学校颁发的独立报到证书和一件文化衫。
湖北姑娘刘某今年高考以603分的成绩考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父女俩商量,决定用骑行方式去北京报到,以纪念这个不同寻常的成人礼。他们很快准备了山地车、头盔、骑手服、便携式打气筒、补胎工具……准备好骑行装备和日用品,先将行李快递到校,然后就出发。父女俩历时14天,骑行上千公里,穿行十几个城市,最终达到目的地。
关于如何上大学,高三年级召开班会讨论这个问题。有人点赞独立报到,赞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做法;有人支持父女俩的做法,千里骑行,互相砥砺;有人担忧父女俩的做法,认为隐患多多……你的看法呢?请写一篇发言稿,参与班级讨论。
要求:标题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砥砺前行,精神独立
雅礼中学1806班
指导教师:刘昭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湖北姑娘与父骑行,赴京报道”的新闻,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在此,我也想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网络上有许多人认为“千里骑行,互相砥砺”值得肯定,但同样也有另一种声音:“上千公里的骑行实在是隐患颇多呀,不行不行!”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作家周濂的一句话:“后来有许多人问起我上路时的情景,我想到的不是迷茫与路长,而是波澜壮阔的海与漫天璀璨的星光。”康庄大道固然安全,但其风光却一马平川,寡淡无味,若能在18岁成年礼之际踏上另一条奇异幽径,去邂逅一场烈雨,相逢一处险崖,以“苦其心智,劳其筋骨”为代价换得“可承天降大任”的境界,岂不快哉?再者,这位湖北姑娘是与父同行,事前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怀揣信念轻装上阵,即使途中偶遇荆棘,与奇术异卉相比,也就不值一提了,我们又何必纠结于“藏有隐患”这点细枝末节呢?
但除此之外,也有人认为:“这算什么?有本事你别要你爸陪,像西安电科大倡导的那样,独自报道呀!”那么我也想稍稍纠正一下这部分同学的观点,我们不应用偏执极端的方式来看到西安电科大“新生独立奖”的表象,在肉体独立的浅层浮冰下我们更应关注汹涌澎湃于其内的“精神独立”。许是鉴于近年来,新生报道频出“巨婴高材生”“护驾出征”等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社会开始思考“18岁未成年”的奇怪现象,该大学只是想通过“独立报道”这一手段呼吁“家长放手”及“学生精神独立”在高考之外再安排一次“别出心裁”的成年礼。
说完这些,让我们再回到湖北姑娘本身和大多数人一样,此前18年她也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毫无忧虑地安眠于温暖的巢穴中,而这一次的骑行则是她脱离巢穴,扶摇而上搏击长空的见证,此一部即使有父亲的保驾护航,她所依赖的也只有自己的翅膀,这难道算不上“脱胎换骨的成人礼”吗?如果仍有人对父亲的陪伴颇有微词,那我们能否从一个感性的角度去看待他特殊的身份¬——“父亲”呢?一个他辛勤哺育的孩子终于成长于可以独当一面的大人,哪一位父母想缺席这一切重要的成人礼呢?当他们到达目的地时,意味着父母的佑护已成过去式,而成长正当时,将来式的始发站已准备就绪,这一次“千里骑行”难道不算是女孩“精神独立”的见证者和礼赞者吗?
砥砺是肉体的磨练,独立是精神的成长,若我将来上大学,我也想效仿这位湖北女孩,好在未来融入剧烈争斗的大人世界时,有一场“别出心裁的成人礼”值得铭记,允许回眸。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欢迎批评指正,谢谢各位的聆听!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学校官方公众号@2020级新生:学校为本届新生设置了“独立新生奖”,将为无需家长陪同、独自前来报到的2020级新生拍摄合影并赠送“独行生”照片,“独立”新生都将获得学校颁发的独立报到证书和一件文化衫。
湖北姑娘刘某今年高考以603分的成绩考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父女俩商量,决定用骑行方式去北京报到,以纪念这个不同寻常的成人礼。他们很快准备了山地车、头盔、骑手服、便携式打气筒、补胎工具……准备好骑行装备和日用品,先将行李快递到校,然后就出发。父女俩历时14天,骑行上千公里,穿行十几个城市,最终达到目的地。
关于如何上大学,高三年级召开班会讨论这个问题。有人点赞独立报到,赞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做法;有人支持父女俩的做法,千里骑行,互相砥砺;有人担忧父女俩的做法,认为隐患多多……你的看法呢?请写一篇发言稿,参与班级讨论。
要求:标题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进入大学的路上,应有父母陪伴
雅礼中学1805班
指导教师:张璐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关于如何上大学,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上大学即为独立,应自己去学校报道,也有人认为成人礼需要用特殊方式度过。我认为,进入大学这个成人礼,应该和父母一起,用特殊方式庆祝。
父母见证了我们多年读书的付出,并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与他们共享进入大学的喜悦与骄傲,也是对父母感恩之情的表达。想必大家都记得挑灯夜读时那一杯牛奶的甘甜;耳边也时时响起父母关切的话语、殷切嘱咐;失意时总有父母温暖的怀抱……一路走来,父母的付出并不比我们少,与他们一起去大学报道,既可以让父母与我们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可以让他们放心。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总会牵挂独自在外读书的孩子,而让他们亲眼见到我们读书的所在,可以减少他们的担心,这也是“游必有方”的体现。
与父母一起度过一个特殊的、有纪念意义的成人礼,是生活仪式感的需要,也是感受、传递家庭温暖的机会。湖北姑娘小刘与父亲骑行14天,穿过十几个城市赴大学报到,何尝不是仪式感的体现?我们可以想象,他们的旅途中,必定有父亲爽朗的大笑和耐心的鼓励,有来自陌生人的美好祝福,更有对目标的无限期望。小刘或许领会了坚持的意义,获得了成长,这难道不是最佳成人礼吗?
有人或许认为,骑行风险太大,到了新城市,人生地不熟,小刘会面临危险。但她有父亲的陪伴和教导。学会应对危机、处理困难,是成人礼中意义非凡的一课。
还有人会说,连上大学都要父母陪同,不是成熟的提现。但我认为,让父母陪伴不等于对父母依赖,长大成人并不意味着与家庭分离。家人之间需要互相温暖,互相扶持。
进入大学对每个准大学生都意义重大,而这个特殊的时间,我们应该与父母一起见证,用特殊的仪式纪念,赋予这个日子特殊的含义。
我的讲话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