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市一体化”:一个并不遥远的猜想

(2007-02-14 01:10:03)
分类: 资本市场

2007125日和21日,香港金管局总裁任志刚在香港金管局网站上接连写了两篇文章:题为《连接内地与港金融市场》。

这两篇文章中谈到的观点引人关注,任志刚称,多年观察金融市场让其颇多体会,其中之一就是市场规模越大,好处越多。

既然大市场好过小市场,同时在内地与香港市场买卖的金融产品存在重叠,将两地市场连接对整体国家会有很明显的好处。任志刚强调,他并不是在谈市场‘统一’(这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不会发生),而是希望设立适当渠道让两地市场连接起来,使它们可以享受市场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好处。

或许是巧合,但也可以被理解为对任志刚呼吁的回应,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中国证监会可能应邀派一位富有国际经验的正局级官员前往香港证监会任职,有关人士推测,该官员很可能出任香港证监会中国政策顾问,在1997年到1999年间,李青原也曾经担任过这个职务。据悉,除此之外,中央政府还可能进一步加大内地与香港的金融互动力度。

任志刚的高调呼吁以及中央政府的行动回应,似乎在向外界传达着一些微妙的信息,于是,那个曾经被遐想过很多次,但是从来没有被大声说出口的念头重新眼前浮现: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来说,是否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资本市场,香港股市与内地股市,两个市场是否真的可以走向一体化,一体化的道路是否真的很漫长?

如果,我们将时间的纬度拉长,放到一个大国资本市场崛起的战略层面考虑,五年、或者十年,应该不算太久,那么,“两市一体化”将是一个并不遥远的猜想。

 

香港:“边缘化”忧思

如果是在五年甚至三年前,很难想象身处任志刚这个职位的香港官员会主动呼吁,应该打通内地和香港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2001年到2005年,受制于A股市场自身内在缺陷的制约,A股市场陷入长达四年的低迷状态,而国内蓝筹公司纷纷前往香港上市,包括中石油、中移动、中国电信、中国人寿等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大型公司登陆香港,据统计,仅2005年内地企业海外融资额就超过了沪深两市2003年和2004年首发募资额的总和,其中主要的筹资活动都在香港进行。

享受中国内地优质蓝筹公司上市带来“成长贡献”的香港股市,在那时并不会对内地资本市场产生太大的联想。

然而,事情却在起变化。随着人民币升值步伐不断加快,200612月初,港币现钞兑换人民币已经跌破11关口,长达13年的港币比人民币贵的历史走到尽头。

如果说港币贵于人民币成为历史,对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带来的是心理上的冲击的话,那么2006年中国A股的表现则给香港市场带来了实质的影响。2006年,上证综指涨幅130%,冠于全球。而内地刚刚推出一年多的权证产品,也以年总成交金额超过2439亿美元的成绩,超过了曾三年蝉联全球冠军的香港市场,成为全球最活跃的认股权证市场。

同时在香港和内地上市的金融股,表现出的迹象同样令人感到意外,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以及中国人寿等A股股价一度远远高于H股,乃至于资本市场各方人士开始寻思,是否此时A股已经夺回了定价权。

“在这种背景下,香港市场如果失去了内地上市资源的推动,下一步的发展动力会来自何处?是否可能会出现边缘化的趋势?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出现这样的忧虑是可以理解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说。

巴曙松认为,过去十多年里,由于内地资本市场不发达和客观存在的股权分置等制度缺陷,导致大量内地优质企业到香港上市,推动了香港资本市场的繁荣,2006年内地企业市值已经约占香港股市总市值的一半,内地企业香港上市推动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发展和巩固:如果说10年前中国内地与香港市场的市值等还相差不大的话,就在最近的10年间,大量优质的上市公司到香港上市,直接推动了香港市场的繁荣,也拉开了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的差距。

然而,“随着内地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本土投资者往往对本土上市公司运作更了解,享有信息优势,更能够给上市公司一个符合实际价值的价格,也就是定价权优势。”巴曙松认为,这种定价权优势是推动海外上市的蓝筹“回归”的重要原因。

此外,国内流动性泛滥导致的股票价格高企,同样是吸引蓝筹“海归”的重要原因。

第三个原因则来自人民币的升值,中国内地企业在海外上市筹集的外汇资金,在人民币升值情况下存在汇率风险。国内发行股票则不存在这种风险。

可以想象,如果失去内地的上市资源,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可以说,正是内地股市的复苏,导致香港股市边缘化忧虑加重。”

实际上,任志刚所担心的也正是这一点,因此,在那篇《连接内地与港金融市场》的文章中,任志刚指出,香港与内地金融市场另一点特别之处,就是基于历史等种种原因,两个市场买卖基本上相同的金融产品。以股票市场为例,内地多间企业的股票均以H股形式在香港买卖,同时又以A股形式在内地出现。尽管两类股票以不同货币买卖,有不同的参与者,监管规定亦不一样,但它们基本上是相同的产品,有时候连表决权及其他权利都相同。

“在我看来,连接两市两股将会产生良性互动的效果,包括增加整体市场流通性、提高定价机制效率、加强市场自律,以及使市场人士、中介机构与有关当局更有效地管理好所涉风险。”任志刚写道。

令任志刚感到忧虑的不止如此,他在另外一篇名为《管理金融市场的风险》的文章中指出,以目前资金充裕的情况来看,主要金融市场存在波幅突然急剧增加的风险,而香港金融市场的特性使其容易产生更大波幅,这是因为一些在香港买卖的金融产品是来自并非市场主导的地区的机构发行,又或是由这些金融产品衍生而来。

“大家亦切勿低估内地经济前景的转变(无论是否因为内地持续进行宏观调控造成)对香港自由金融市场的影响。”任志刚警告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