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由《灰姑娘》的故事所引发的教育思考
1 对现行课程体系的再认识
我国传统的课程体系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是分科教学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割裂了学科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二是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三是过于注重接受学习,忽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四是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和书本中,忽视了丰富的社会实践。如: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课程内容存在“难、繁、偏、旧”的状况。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世界各国都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改革的方向。正因为如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课程改革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合法地位。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另外,设置新的课程,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
新课程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是死记硬背背会的,还是大量做题练会的,还是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学会的,从试卷上看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不一样的。
2 新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场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它不只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要有效地实施新课程实验,必须从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办学体制、课程结构、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彻底的变革。
2.1教育观念创新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领域的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势不少,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材、教法以及学校管理机制等方面。教育观念创新应突出树立以下四种观念:
2.1.1.树立人本教育观念;
2.1.2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2.1.3.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念;
2.1.4.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
2.2教育目标创新
课程改革应围绕对学生“保护天性,张扬个性,完美人生”这12个字展开。在教育上要突出三个层面:一是思想层面。即培养学生具有爱国精神、自强精神,可概括为十六个字:励精图治,革除弊端,无私奉献,建设祖国。并以此激发学生发愤图强、建功立业,强我国力,壮我国威。二是道德层面。即是重德、务实、宽容。重德,即注重对学生社会公德、伦理道德、职业道德的培养。务实,即说实话,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宽容,即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胸襟开阔,有容乃大。三是知识技能层面。即要突出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3教学过程创新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程度是很重要的,应该尽量使学生投入到自己发现问题或深化探究问题的活动中去。根据教师对学生行为进行组织的程度,探究性学习可以分为有指导的探究(guided
inquiry)和开放的探究(open inquiry)。课堂中探究性学习是最开放的探究性学习。
施教活动,课程是基本框架,教材是基本依托,课堂是主渠道。课程改革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教学的基本模式应是激趣、求异、探究、迁移八个字。激趣,就是激发兴趣,使学生进入状态,思维活跃。求异,就是引导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善于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观察认识、思考问题。探究,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成为知识和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迁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原理和方法,获得新知识,形成新能力。
新的教学观则认为课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在对话中不断建构知识。同时,学生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他们必须具备批判意识,敢于直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设法加以解决,形成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学不再重教知识,而是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它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生命活动。
2.4课程结构创新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结构要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关注儿童生活经验,反映社会科技发展最新成果;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传统教育中,课程知识多是文本的,这种文本的课程知识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组织上的线性和顺序性;单向性,课程知识早已安排好,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统一进程进行讲授;课程知识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侧面来进行论述和描写的。而新的课程观则强调课程知识要尽量体现超文本的特点。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个教师、学生在对课程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中,总要融入个人独特的生活经验,形成不同的意义生长域,从而对课程作出某些生产性或创造性的改变。课程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的“生态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教师、课程之间是互动的、交流对话的,他们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课程、创造课程。
课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2.5 教育变革中教师的改革
课程改革是一个由多要素组成,要素之间具有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横向结构上看,课程改革是由教育行政人员、课程理论工作者、校长、教师和学生等内部人员组成,课程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得到他们的认同和积极配合。同时,外部环境,如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也在或多或少、或虚或实地影响改革的理念和进程。在这些众多的要素中,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要素是教师。因为课程实施的成效最终还得依靠教师,教师是执行新课程改革计划或理想课程的主体或主角,他们最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是课程改革付诸实践的关键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曾指出:“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教师是改革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时也来自于变革的时代导致教师本身也己经成为改革的对象”,在此意义上,与其说是改革课程、课程改革,还不如说是改革人,是人的改革,特别是教师的改革。我们有理由追问:如果教师还不具备与改革相应的能力却又对改革采取抵制态度时,改革成功的根基将在何处?
“教育变革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的所思所想,事实上就是如此简单,也是如此复杂”
[富兰.2005,p121]。课程实施的成功与否,与教师息息相关。正如有研究者指出,“你可以拥有最庞大的设备和最丰富的课程,但是如果你没有可以把概念变成技能的人,那么你还是把它忘掉的好。”为此,要保证课程价值的最大实现,必须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研究,尤其要加强对教师与课程实施关系的研究。
3 结语
关注课程改革的实施,关注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致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积极构建“师生双主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教师“乐教、善教、优教、会教”,学生“乐学、善学、优学、会学”的最高境界。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张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校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广阔的发展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放飞理想、放飞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
“灰姑娘”以外的话题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这是一篇阅读课文。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向全班学生提出看法:
一、你们一定要做个守时的人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
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番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著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
二、后妈不是坏人
老师: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是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象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
三、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需要朋友的帮助
老师: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番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四、要爱自己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遇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五、谁都有错的时候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孩子们欢呼雀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