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表扬对激发学生动机的影响(2004.7)
“扬善公堂,规过私室”、“
当面教子,背后劝妻”
这些长久流传下来的生活格言告诉我们表扬与批评历来是一门很有讲究的艺术
个体的人应在感谢表扬与感恩批评中成长。教师应学会赞美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赞美与表扬是一种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它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可激起学生心灵上的感应,使他们产生一股向上的动力,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赞美是一种激情的流露,是一段精彩的教育篇章,它是春风、是激励,可起到点石成金的功效,产生震憾并促使学生进步。
1.表扬的一般意义
表扬就是赞美,即对学生个体、学生群体或集体的某一行为或思想观念的一种评议和肯定。表扬是把事情公开,以便提倡,表扬是教师对学生取得成绩的认可和肯定,表扬的原因是学生有所作为或有所不为,表扬的目的是为了提倡所为或不为。
表扬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主体、客体、媒体和载体。主体,即实施表扬者;客体,即被表扬者;媒体,即由客体所引发的某个导致表扬的行为和思想观念;载体,即表扬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四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表扬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一定的鼓舞、激励和鞭策作用。由于青少年学生思维活跃,重荣辱,无不重视自己的荣誉。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某个行为得到外界的肯定和赞美时,一般会产生两种心理感受:(1)荣耀,表现为兴奋和激动。(2)信心,表现为欢欣和鼓舞。从而往往激励他把这种行为延续并扩张下去。
2.表扬应注意的事项
拔高的表扬将直接影响到表扬应有的辐射效应。教师应把握好表扬与批评量的对比度、质的准确度和时空的随机度。
2.1合理的量的对比度。一般来说,表扬和奖励的量要多些,以利于尽可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鼓励先进、激励中间、鞭策后进的作用。
2.2科学的质的准确度。表扬和批评时要注意把握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事件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关节点,以及我们处理问题的正确程度等,力求做到言之的据、言之有理、言之有方。
2.3适宜的时空随时度。表扬与批评的场合是可以选择的,通常表扬的场合宜大些,批评的场合宜小些。注意场合的适宜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环境效应”
。宜公开多表扬,私下多批评。
3.进行有效的表扬
美国著名企业家卡耐基认为,表扬的真正意义在于调动积极性。表扬是一种常用而有效的工作方法,恰当的表扬会起到表扬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作用,并能增进师生的感情。教师在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善于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激励学生,教师的殷殷“期望”会转变成学生个体的“预言的自我实现”,“你把他当作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
3.1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利用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中等难度,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即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学生在既适应又不适应中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
一位心理学家指出:“接受正面鼓励,喜好顺向刺激,是人成长向上的必要条件,这就同人们喜好光明和富有一样。”
3.2正确地实施表扬与批评
正确地实施表扬与批评,坚持表扬与批评相结合,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原则。在表扬先进时,还必须注意鞭策后进。引导更多的人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不断成长进步。
表扬要具体化是指对于被表扬者进行具体事例的表扬而不是抽象地凭感觉,采用通用的词语泛泛而论。表扬越具体,被表扬者被重视感越强,效果越好;表扬越抽象、越通用,越让人感到是随意性的表扬。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表扬,就需要教师认真观察、悉心留意,真心实意地去发掘学生的优点。
对于心理素质差的学生最好是批评夹在表扬当中。先表扬再批评再表扬,即表扬—批评—表扬。可以为被批评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情绪环境,使之更加乐意接受批评。这种批评称之为夹心式批评。
从情绪特点上来说,对情绪稳定型的人,表扬力度可偏大;对情绪不稳定型的人,表扬力度宜偏少。从心理状态上来说,对处于良好、愉快心境的人表扬过多,可能使会使他变得飘飘然;而对那些处于沮丧、沉闷心境的人进行表扬,则会使他们感受到关爱,精神为之一振,从而点燃起克服困难的希望之火。
3.3表扬使人进步
3.3.1表扬的艺术
态度诚恳。表扬是对人所持态度的一种反映。只有真诚的表扬,才能唤起真挚感、亲切感、温暖感、信任感,从而愉快地接受表扬。
恰如其分。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表扬,才能使被表扬者坦然接受,使其他学生心悦诚服,鼓舞士气。
善于谋势。古曰:“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悦者,赏之”。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同样要善于谋势,实时把握教育时机。
时机得当。表扬及时与否,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人的行为具有波动性。尤其是后进生,当他们出现积极的行为时,非常渴望得到承认。若及时表扬,学生会认为老师对自己是关心的,抱有期望的,则能够使该行为稳定下来;若对其表示漠视,学生会灰心失望,故态复萌。
3.3.2表现进步表扬和表现卓越表扬。
表扬应因人而宜,应把握好不同的基点和起点,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和要求不同的人。在表扬与批评时,当以实绩为标准,既不能以其长掩其短,也不能以其短掩其长。所谓表现进步表扬,是指由于下属做的比以前更好而得到的表扬,这种表扬主要表扬下属的进步性;而所谓表现卓越表扬是指由于下属做的比大多数人好而得到的表扬,这种表扬主要表扬下属的卓越性。
3.4重视对劣势个体的表扬与鼓励,激发其学习的愿望与动机。
首先,针对后进生对的自卑心理,后进生对表扬一时具有不适应心理,注意表扬的场所要适当,开始不宜过大,以便让后进生对表扬有个适应过程。可寻找适当的时候谈话谈心,肯定其优点,指明努力方向。在他对表扬有了一定的适应性,各方面有了较明显的进步的前提下,再逐步扩大表扬的场面。
其次,针对后进生对老师的疑惧心理,注意选好表扬的载体。避免学生反复揣摸老师表扬的动机,是糊弄哄骗,还是故意出其洋相。教师的表扬应出自真心的,真诚的,充分利用师生感情这一因素。
再次,针对兵后进生自尊心强的心理,表扬时一定要实事求是,掌握分寸,既不缩小,更不能夸大事实。他们有强烈的自尊心,对问题比较敏感,一定要尊重事实,恰如其分给予表扬。
《高高举起你的右手》可谓是教育的典范。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教师的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
3.5 发挥暗示与作业批语的情感魅力
1922年,布克与诺维尔在教育实验中发现“加强鼓励因素,练习成绩有明显进步的效应”。赫洛克则在1925年的教育实验中进一步证明:受表扬组优于受训斥组的根本原因是两者在“兴趣”与“动机”上存在差异。即“正强化”效应。
3.5.1暗示乃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教师的语言富有暗示作用。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暗示作用,所谓“循循善诱”就包含了暗示作用。实施“暗示教学法”的原则:①保持愉快、轻松、集中的心理松弛状态的原则;②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的原则;③暗示手段相互作用的原则。人的大脑是其心理的主要器官,左半球优势脑是掌握逻辑、理性和分析思维的,右半球优势脑是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的。暗示教学法就是并用大脑左右半球优势作用,共同实现着反映现实的功能和调节各种复杂活动的作用。
3.5.2美国心理学家佩奇的实验研究表明:教师评语对学生学习成绩产生影响。顺应性评语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效果最好;特殊评语有激励作用,而无评语组的成绩则明显低于前两者。
教师应充分发挥作业批语的情感魅力。书面鼓励更能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业批语忌千篇一律,呆板教条。好的批语应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一般来讲,对成绩历来很好、作业卷面整齐干净且内容正确的学生,只需用简单的褒义词来表达赞许、认可即可;而对那些急需鼓励的中后进生,就要抓住“寸有所长”的优点或闪光点,可用略为夸张的语句进行充分肯定或赞扬,并顺带提出希望。风趣幽默,委婉深情,批语具有艺术性。关注暂时后进生,鼓励应具有连续性。经过“作业─批语─更正作业─再批语”的循环,学习动机得到提高与巩固。
3.6体态语言的综合运用
体态语言是指说话者的表情及身体各部的动作。包括手势语言、面部语言、眼神语言、姿体和仪表服饰语言。体态语表情达意,可谓“无声胜有声”。根据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在人类相互交际时,人的大脑左半球是专门接受别人的口头语言,即逻辑信号,而大脑右半球则专门接受非口头语言,即形象信号。必须同时运用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
体态语的艺术运用可谓是“润物细无声”
。教师对学生个体的一个眼神,一次凝视,一个微笑的点头,轻轻抚摸学生的头,意味深长地拍拍学生的肩傍,一个鼓励性的握手,无不对学生产生激励,并增进师生感情。
4.结语
教师须灵活地运用表扬的艺术。要区分表扬的不同层次,选择和运用恰当的表扬艺术,实施不同的表扬方法。对先进群体要“敲响鼓”
,对其提出更高的标准,以保持其先进性,树好“旗帜” ;对先进个人要吹“进军号” ,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其继续前进,树好“标杆”
;对一般的学生要善于发现其微小变化,下好“及时雨”,促使其迎头赶上,推动其塑好“自我” ;对暂时后进生要卸掉“包袱”勤“滋润”
,矫正自卑心理,促使其改造“自我”。
“你把他当作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 。每个人都是塑造自我的皮格马利翁。表扬使人人成为英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