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芯儿入园的前两个阶段,算是顺利度过了。现在把心得总结一下。
先简单说下我对入园各阶段的想象式划分。
第一阶段是第一天入园,要在幼儿园生活一整个白天,吃饭、睡觉是否能适应这个新环境。根据老师们的经验,吃饭和睡午觉是比较关键的环节。活动时大都问题不大。菜芯儿在那儿吃饭的第一口是让我先吃的。午睡时兴奋劲儿还没过,所以晚了一个小时,好在最后被老师哄睡了。基本算是顺利。
第二阶段是陪园家长撤离之后,孩子要独自在幼儿园生活一整个白天,也是他第一次离开所有的亲人,自己面对社会。
第三阶段是入园几天后,特别是在家过完周末,孩子会不会留恋以往的熟悉的生活方式,拒绝改变。
第四阶段是入园两周甚至更长时间后,孩子发现这种生活不是暂时的改变,而是长期的。新鲜劲儿也过了,会不会感到厌倦。
任何一个阶段中,当孩子在幼儿园遇到困难时,会不会引起情绪的反复。
我已经对此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下面是总结。
1、陪园的意义何在?
陪园最主要的任务是帮助孩子建立对幼儿园老师和环境的安全感。当孩子看到妈妈在这样的环境中在很放松的工作,生活,看到妈妈跟老师亲切的交流,看到妈妈和小朋友亲切交流,自然就会放松下来,会认为“这里是安全的”。
我觉得最好是由孩子的第一看护人来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度。对孩子来说,第一看护人对待新环境的态度影响最大。如果第一看护人对新环境表现出焦虑和担心,孩子也会表现出戒备、拘谨,不能放松。
菜芯儿入园第一天,吃早饭,老师把饭菜都准备好了。菜芯儿很好奇那个炝菜心,用勺子舀起来一点。但是没有吃,而是给我吃。我吃了第一口之后,她才放心的享用起来。
到中午睡觉时,菜芯儿让老师而不是让我陪,充分说明她对老师已经有了信任。睡觉是一个人的警惕心和抵抗能力最低的时候。一般孩子都会找到安全的地方和人才会放心睡觉。
但是陪园时间不宜太长。太长孩子会以为妈妈陪着她上是理所当然的,并且依然会把安全感建立在妈妈这里。那么当陪园结束的时候,她就必须重新适应没有妈妈在的情形,反而不利。另外,幼儿园的老师们都是经过培训的,对待孩子有统一的规则和方式。家长一般没有经过培训,长期待在班上,可能会有很多与老师们做法不同的地方,也可能有做的不合适的地方,这对所有孩子来说是不太有利的,可能会影响到老师们的工作。所以当孩子已经对环境、特别是对老师有了初步的信任,家长就可以渐渐离开了。
2、老师很关键。
我在群里说起我陪园时孩子们对我的热情款待,有朋友说,一般孩子见了小朋友的家长,都不怎么亲近的。这话给了我启示。这也是陪园的另外一个作用——考察老师。
为什么菜芯儿幼儿园里的孩子很快就跟我那么熟络起来?一方面是我个人魅力
,但是更重要的,是那些每天跟他们在一起的老师们,用自己的实际表现,帮助他们建立起一种对成人的观念:我们是平等的,我们互相尊重,我们可以分享,我们也有适当的界线。这个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不是陪园前一天老师号召一下孩子们就能表演出来的,所以能最真实的反映出老师的状态。
如果孩子们每天都生活在老师的“淫威”之下,他对成年人的印象就是不可侵犯的,不可亲近的,令人恐惧的,喜怒无常的,那么当他见到陌生的成年人时,自然也会认为这个大人可能也是这样的模式。除了他自己的亲人外,其他所有的成年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第一印象,那他就不太会主动过来亲近。除非你主动表现出同老师很不同的方式,打破他的顾虑或者唤起他对你的好奇心。
3、丰富的材料有助于孩子顺利开始新生活。
因为以前没有经历过孩子入园,所以选园时对这些都没有深入细致的考虑。好在我们碰到一个比较好的园,在环境方面他们准备的很充分。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是孩子,当我们不得不换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离开妈妈,跟以前从来没见过的老师和小朋友们生活在一起,要一天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我们要经历怎样的心理过程?当我们感到离开熟悉环境的焦虑,怎样能够帮助我们尽快摆脱焦虑?我觉得,被老师拥抱当然是一种,但是更好的方式还是尽快找到工作材料,进入工作。
菜芯儿的幼儿园里,虽然地方不大,但是材料的确是非常丰富,而且品种多样,考虑到了各种特质的孩子。每天不同的主题课,给孩子新鲜感。而每周的循环,比如每周一的主题课和食谱都是一样的,每周二的也一样,等等,又让孩子有熟悉感,渐渐感受到时间的节律。而同样的主题课,内容又是循序渐进(其实算不上进,只不过是内容略有不同)的。这样的课程设计,很符合孩子认知的规律。既不会让他觉得太难(每次都有旧的内容),又不会让他觉得太容易没意思(每次都有新的刺激)。充满愉悦和享受的工作活动,可以大大缓解入园的焦虑。在一个接一个的工作中,时间过得飞快,很快就到了放学时间。想想吧,如果新生活要比旧生活有意思好几倍,她还会留恋旧生活吗?即使需要花费一点心力,她也会毫不退缩的去适应。
这些工作材料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对同样的材料,会有不同的工作方式。换句话说,同一种材料,可以帮助不同年龄不同特质的孩子,发展出不同的技能。这个也可以在选园时作为一个重要考察对象,就是这里的玩具、材料,是不是具有这样的多功能性。我们都知道,比如一些电动汽车啦电动动物啦,塑料插块啦,孩子都是玩过一段时间就丢到一边,再不去动一下。但是像积木、娃娃,就会长期受欢迎,每年每年的玩法还都不同。
4、回家后的倾听不可少。
对孩子来说,条件再好的幼儿园,毕竟不是家。而且这样的改变不是一天两天,是成年累月。他们需要付出很大的心力来适应这个巨大的变化,去应对白天在幼儿园发生的一切。那么当晚上见到妈妈,回到温暖熟悉的家,所有白天积累的情绪,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高兴的委屈的,肯定要发泄一番。可是这么小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让他们倾诉是不太现实的。于是可能会发脾气,闹情绪,撒娇。我们要做好倾听工作,让不良情绪得到有效的疏导。这样晚上休息之后,第二天才会恢复起力量去面对新的挑战。
不同孩子,情绪的发泄方式也不同。比如菜芯儿昨天在见到我后,就是用大笑和大叫,来诉说她对妈妈是不是会回来接她的焦虑。她以前很少大叫。但是昨天在公交车站,她叫的声音几乎盖过了重型卡车的轰鸣。我也从来没见过她那样的大笑。你说是开心吧,眼角好像还有眼泪。总之是一种近乎疯狂的笑。笑过叫过,在快到家时睡了一小觉,睡醒之后就一切正常了。
5、亲子班还是有用的。
在入园之前,菜芯儿已经在幼儿园上过了六节亲子课,每周一节,前三节是九月到十月上的,后三节是入园前三周上的。亲子班的教室就在幼儿园,老师们的装束、打扮、行为方式也差不多,课上各个环节时间安排也跟正式入园的时间接近,教室的装修风格,玩具的风格都是一致的。这些都给她的入园做了很好的铺垫。她花了好几节亲子课的时间来熟悉教室中的各种元素。到了正式入园的第一天,她反而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切菜切了半个小时,好几次去搭积木,可以把十几块积木摞起来,水彩画了二十分钟,等等,比在家里充实多了,完全结束了持续了半年多的那种无聊的游荡现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