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coffe_coco
coffe_coco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749
  • 关注人气:37,2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清忠《人体使用手册》

(2008-04-13 05:40:11)
标签:

育儿

分类: 书·笔记
    姥姥大人近年来潜心研究中医养生,来我这里的两个月,我耳濡目染,也抽空翻看了几本中医入门书。看得最全的就是这本《人体使用手册》啦,不算厚,而且每页上方都有不小的留白,所以看得很快。看完后才听说这书很流行,没想到咱还不小心时髦了一把吴清忠《人体使用手册》
 
    以我几近于无的中医知识看来,这书挺好的。作者是搞智能工程的,后来久病成医,将治病的心得和收获写出来共享。他用计算机系统打比方来解说中医理论,大大降低了我的理解难度。他的调养血气的一式三招,我们也在尝试,反正不费事,也没啥副作用,据说还有健康减肥之奇效吴清忠《人体使用手册》。体重没留意,反正衣服是比以前宽松了些吴清忠《人体使用手册》
 
    不过最近想起来其中说到的中西医观念的某些不同,联系到育儿方面,发现也很有些意思。书中大意说,中医与西医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中医认为人体有自我修复的能力,疾病的治愈,主要靠这个,药物、针灸、按摩等等只不过是辅助手段。这与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有关,中国人更讲究顺其自然,讲究天人合一。
 
    可是,在对待孩子这方面,情形似乎正相反。正好这两天翻看《倾听孩子》,作者是美国的帕蒂·惠芙乐,一位长年致力于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的专家。书中认为,当儿童感情上受到伤害,他们会主动找机会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释放的手段通常是大笑、大哭、出汗甚至发抖。这时候,如果父母能够耐心的、满怀爱心的、在孩子身旁陪伴他完成释放过程,孩子们会重新回到积极、热情的状态,完成心理上的自我修复。而我们传统的应对孩子哭泣方面,目的大都在于尽快让孩子停止哭泣,手段多为威逼利诱,最和平的方式也是“让他一个人哭个够”,大人躲到一边耳不听未净,没听说过家长在旁边干陪着的,更没有情感修复一说。
 
    别说是修复,即便是自我发展的能力,也越来越不被人信任。比如从没满月就开始练习爬行,不到一岁就开始认字,一两岁开始学英语、背诗,三四岁就要像小学生一样坐在课堂里上课,五六岁就要奔波于各种兴趣班。似乎孩子生来就是一个呆罐子,你不抓紧往里面塞点儿啥,他就会永远空空的傻站在那儿。其实孩子的吸收能力和学习欲望远比大人的强烈。并且他们更懂得选择符合自己发展进度的学习内容。他们需要的不是学习计划,不是强迫,而是大人们对其发展规律和选择意愿的尊重。相比之下,倒是西方的什么蒙氏教育、华德福教育更顺其自然、更天人合一呢。
 
    还有,中医的“不治已病治未病”,说治疗的时候不能总盯着已经生病的部位,而要从整个人体系统着眼,常常需要调理与生病部位关系比较密切的、或许症状却不明显的其他器官,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同样,在对待有问题的孩子的时候,绝大多数人没有秉承我们祖先的思维模式。父母们把孩子送进特别治疗机构,却极少愿意从自身找原因,从改变自我做起。我们楼下幼儿园就有一个特别教育班,收的都是行为、语言方面有问题的孩子。每天中午,当其他小朋友午睡的时候,这个班的孩子们可以在操场上玩一会儿。每个孩子都有一位家长跟着。一次,我看到一个六七岁的男孩儿在荡秋千,他的妈妈愁眉不展的站在旁边。男孩儿玩的高兴,自己笑起来。他的妈妈呢,却板着脸喝斥他:“笑什么笑?好好玩,不许笑!”你说到底是谁的问题?为什么不准他笑呢?就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吗?结果,男孩子就把笑当作了一种挑战,三番五次的重复这个过程。这个妈妈更加的愁眉不展:这孩子又犯病了。 
 
    为什么在教育上,我们所谓渗透到骨血里的传统哲学就不见了踪影呢?这个问题本身就很有意思。吴清忠《人体使用手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