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诗文赏析)虚实映衬、今昔对比的相思怀恋诗
(2009-11-29 00:14:03)
标签:
虚实下片江楼元夜全词杂谈 |
分类: 学习与写作 |
在情感世界里,相思怀恋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情愫。尤其夫妇或者恋人之间,小有别离,则相思相念;长年剖分,则深切怀恋。于是,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之上,便自然而然地孕育了文学创作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即细腻委婉的相思怀恋诗。
说到相思怀恋诗,朋友们大多都不陌生,甚至不少人还经常创作。不过,说句老实话,如果不先掌握虚实映衬、今昔对比的表现方法,要想写好相思怀恋的诗歌则无异于“蜀道之难”!
要说虚实映衬、今昔对比的表现方法,就必先明白“虚”与“实”的基本概念——
实——是切实存在于作者眼前的景物和事件,指的就是“今”。虚——则是作者依靠回忆、梦幻、想像等手段而展现的虚幻的景物和事件,其中暗含着“昔”。
概念既明,则不难发现:所谓的虚实映衬,说穿了,就是今昔对比。所谓的今昔对比,挑明了,也就是虚实映衬。因为作者正是在两者的有机结合中,形象地创造了物是人非的艺术氛围,从而突出了相思怀恋的思想意绪!
是否如此,下面就联系具体的篇章来加以剖析!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此乃周年怀人之诗。前两句虚笔写去年,后二句实写今日。地点未变——此门,景色未变——“桃花依旧笑春风”,唯一的变化则是“人面不知何处去”?这样,通过今昔对比、虚实映衬的物是人非,自然巧妙地寄寓了作者对意中人的深切怀恋。
独立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此亦登楼怀旧之诗。内容分两层——
前两句展示登楼望月之景,为实写。后二句抒发感慨及其原因,则虚实鉴照。地点还是去年的地点——江楼;景色还是去年的景色——月光如水水如天。然而,去年“同来望月”,今年则“独立江楼”,在物是人非的虚实映衬中,诗人深沉的怀旧情结则跃然纸上。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花与灯如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此词亦是怀人。上下片分写去年和今年,形式上看似重复,内容上则是对比映衬。
上片回忆往事,属虚笔;下片叙眼前之事,为实写。在去年幽会与今晚独忆的今昔对比、虚实映衬中,突出“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的深切怀念之情。语言通俗,入口成诵。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此篇同样是周年怀人的词章。
上片用虚笔描绘女方分别时的娇羞之态、可怜之状。下片实写自己无人理解而又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情。在今与昔的对比映衬中,词人的怀旧情结显得分外地真挚与深沉。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千古传唱的历史名篇,也同样是怀人之词作。
扎笔运用虚写,而追忆去年的风流韵事:是她甜美的歌声,陶醉了去年的今日,我们唱歌跳舞,饮酒赋诗。
次句交代忆旧原因——又到了去年所到之地,且天气依旧,亭台依旧,甚至连燕舞也犹如去年。然夕阳一去不返,落花不可复枝,可叹物是人非矣。今日的我只好“香径独徘徊”——一任往事的潮水在脑海越堤漫流。
全词在亭台依旧、香径依然的景色中,追怀心爱的人儿。风格深蕴含蓄,“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6.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是作者经过国破家亡的靖康之变、于二十多年后所写的忆旧辞章。
上片用虚笔极写昔日盛会之欢:“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历来为人称赏。下片实写今日感慨:国破家亡,朋友凋零,此身虽在,事事堪惊,无可奈何之际,只好将这一切尽付与渔歌樵唱。
全词在今昔对比、虚实映衬之中,深透出作者的流离之悲以及故友之思!
通过上面的叙述以及几首颇为知名的篇章鉴赏,我们似乎可以看出:相思怀恋——作为最常见的思想情感,要想得到较为完美的抒发,就必先掌握虚实映衬、今昔对比的表现方法。
因此,奉劝年轻的学子,尤其奉劝有志于吟诗作赋的青年朋友,为了更好地学以致用,也为了思想情感的自由抒发,让我们共同努力,在切实掌握虚实映衬、今昔对比的基础上,将我们心中常常涌起的相思怀恋之情而烹制成细腻委婉的精妙诗章吧!!
(完)
说明:该文是根据本人的自编教材、即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诗词类鉴》第七讲“虚实映衬篇”摘录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