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诗文赏析) 说说一字立骨的诗
(2009-11-22 23:50:05)
标签:
边关源头活水诗体王昌龄边塞诗羽林郎西湖杂谈 |
分类: 学习与写作 |
说到一字立骨诗,人们或许会想起回文诗、辘轳诗、藏头诗、嵌腰诗等等。的确,如果单从名义上看,一字立骨诗好像与回文、辘轳等诗体相近似;而究其实质,则相去甚远。因为回文、辘轳、藏头、嵌腰等诗体大多是只重形式的文字游戏,而一字立骨诗则是思致谨严的庄重诗体!
所谓一字立骨,即由一个字为全诗树立起骨架,通篇围绕“立骨之字”而运展笔墨,驰骋想像。尤其绝句中,这类结构形式经常运用。
具体表现为——
前两句大多围绕立骨之字而暗相描写,后两句中立骨之字会出现。如果出现在第三句,末句则借题发挥,以彰显主旨。
为了更好地理解一字立骨诗的结构特点及其表现效果,这里列举几首名篇而试作分析鉴赏。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此乃一字立骨的典范之作,通篇以“醉”字立骨。
开篇借景起兴,由“山外青山”的自然景色写到“楼外楼”的人工建筑,暗寓着南宋统治者“醉”心于杭州美景以及物质享受。
总之,通篇围绕“醉”字,生动描绘了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不图恢复、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生活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辛辣讽刺!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此诗以“爱”字立骨。前两句通过环境和人物描写表现“爱”菊之意,大意说:秋菊丛丛绽放在房前屋后,恰似陶渊明的家;我徘徊在篱边(赏菊),不知不觉地太阳西斜了。
后二句欲进反退、委婉曲折地揭示“爱”菊的原因:我对她并非特别喜爱,之所以如此,只为她凌风傲霜地绽放出难能可贵的品格。待她凋零,就无花可赏了。
借此,诗人既表达了对菊花的特别喜爱,也巧妙揭示了某种哲理:人们对最后的事物总是格外珍惜,甘愿为之倾注所有的情与爱。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汉代刘向曾将书籍比作治愈愚蠢的良药。因为知识的光辉驱逐了心灵的黑暗,所以坚持不懈地读书,就必然迎来心清智明的精神境界。此诗即以“清”字立骨,借池塘水清比喻心灵清澈如镜的读书感受。
前二句围绕“清”字暗相描写,诗人以池塘比心灵,用水清隐喻心清;“天光云影共徘徊”,正是心灵反映世界、鉴照万物的形象写照。后二句通过问答揭示出水清缘由:池塘如此清澈,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照应标题“观书”二字, 指的是不断充实的书本新知识。
(之所以如此比喻,因为它们是从李杜韩柳心中流出、经过书本的“蓄水池”、从而流入我们读者心中的古圣先贤的人生经验和智慧。试想:从李杜韩柳的心灵流入我们的心灵,这样的人生智慧和经验,难道不正是“源头活水”吗?)
“清”字立骨,结构谨严,妙喻说理,生动贴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小诗围绕“苦”字而作,开篇描写烈日之下农夫锄禾的苦状
。后二句点明“苦”字,并将盘中餐与粮食生产的艰辛相联系而加以反诘,疾呼世人、尤其那些不劳而食者:务必珍惜粮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品,全诗紧扣“还”字而作。
首句描绘遥望之景,次句点明立身之地。大意说:站在玉门孤城上遥望家乡,却被青海湖的漫漫长云阻断了目光,雪山也暗淡凄凉。这里突出了边关战争的艰苦气氛,也流露将士深情望乡、渴望“还”乡之意。
然而,后两句笔锋陡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尽管沙漠征战异常艰苦,金甲也已磨穿;但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不把敌人彻底赶走,我们坚决不回家园.
此诗以“还”字为中心,在渴望“还”而又“终不还”的转折顿挫中,抒发了将士们舍家报国的壮志豪情。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此诗以“苦”字立骨
,抒写边关将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侠肝义胆及其爱国献身精神。
开篇交代其出身和经历,暗写“苦”字。“羽林郎”——禁卫军长官,生活在皇帝身边,待遇相当优厚;近却“战渔阳”——边关战斗,环境恶劣,充满牺牲和危险。试想:由朝廷到边关的经历变化该是何等艰苦!于是,后两句述志:先将上文暗含的“苦”字点明,并作进一步的升发——由苦说到死,充分展现了边关将士们甘为国家献身的豪情壮志。
综观全篇,以“苦”字立骨,意境开阔,格调豪迈.。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境入东南处处清,不因词客不传名”。山清水秀的西湖本来就以景致优美而著名,加上这首绝妙好词,其美名更是风传天下,让人如雷灌耳了。
诗以“宜”字立骨,描写并极力评赞了西湖的胜景。
开篇照应题目“初晴后雨”四字,分写“水光潋滟”的晴明之美和“山色空濛”阴郁之美,为后文评赞预作铺垫。后二句借助于西子的妙喻,以“淡妆”暗喻晴明之色,以“浓抹”对应雨丝空濛,并且画龙点睛地说她“淡妆浓抹总相宜”,从而将西湖美景赞扬到极致。
奇思妙想,出人臆表;清词丽句,堪叹观止。
像这样一字立骨的诗篇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如果能从脉络义理方面真正地领悟、并切切实实地掌握它,那么,我们何愁不能写出内容精湛、而思致谨严的短篇小诗呢?!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完)
说明:该文是根据本人的自编教材、即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诗词类鉴》第三讲“一字立骨篇”摘录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