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学之道】日本为什么对中国的这个字如此偏爱

(2019-11-21 15:04:20)
标签:

智易

在日本的文化艺术中总是离不开一个字,即使将文化艺术细分出了各个类别,这个字也还是会与这些艺术类别如影随形,这个字就是——道。

【国学之道】日本为什么对中国的这个字如此偏爱

日本似乎比中国更喜好用“道”这个字,他们试图将任何东西都提升到“道”的境界,喝茶有“茶道”、插花有“花道”、写字有“书道”、点香有“香道”、射箭有“弓道”、舞剑有“剑道”、围棋有“棋道”,甚至游玩也有“游之道”,以及日本民族的尚武被称为“武士道精神”……而在中国,喝茶泡茶我们称作“茶艺”、插花叫“花艺”、写字叫“书法”,射箭、舞剑被称作“术”,围棋的水平也称为“棋艺”。这些都与日本所用到的“道”有区别。


首先,日本的民族文化在极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隋唐时期。而每个民族都有想要保持自己本民族文化独立性的心态,日本更是如此,在诸如茶、花、箭、香、棋、剑这些在中国被称作技、艺和术的具体文化内容,到了日本都被冠上了很高深的“道”字。那么为什么说咱们中国不轻易言“道”,而日本反之呢?

【国学之道】日本为什么对中国的这个字如此偏爱

在中国,《周礼》中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所以日本的各种具体文化内容之“道”,在中国实际都被看作是彰显技能、技术的范畴。因此,在我们的文化中,绝对不会将这些技术、技能冠上“道”这么高级的词汇,因为这样就太小题大做了。


《易传》曰: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这里讲,“道”是抽象无形的,而具象的有形事物被称作“器”。所以技艺、技能、技术属于这些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同时又可以被人所操作、掌控、驾驭的事物。


所以,“道”原比“技”的层次高,而日本民族却很巧妙地用“道”为艺术、技能升档,因此成就了日本别样的“道文化”。并且日本民族自有的专注、细致等特性,更是让他们的文化显现出精致细微又有思想内涵的特点。

【国学之道】日本为什么对中国的这个字如此偏爱

如:花道起源于中国隋朝的佛堂供花,随着日本的遣隋使小野妹子传到了日本,花道的核心除了插花本身以外,被融入了佛家很多关于禅的哲学思想,如“物哀”、“幽玄”、“侘寂”这些理念的审美价值建立,通过花的呈现以及承载花的器物等之间营造出的空间意境,来体现内在的哲学内涵。而就这样一门单纯源自中国的佛堂供花,后来却在日本被精分出拥有上千种流派的花道艺术,可见日本民族对于“技艺”的精益求精。


在古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昌明与兴旺,日本的确将中国的文化视作珍宝。即使是在咱们中国看来非常生活化的喝茶、插花、射箭、熏香等活动,在日本也是以珍惜重视的心态吸纳,所以也才有了这些不同类别的道文化,这其中的仪式、制度、规则、理念都是在严格规范这些不同技艺的标准。因此,他们会用“道”这个字,一是为了体现他们对待这些艺术技艺的尊崇,还有就是将其束之高阁,能够成就一种具有深度的艺术范畴。


而在中国,我们一提到“道”都会觉得肃然起敬,是一般人根本无法理解和触及的概念,所以更不会轻易用“道”字。因为“道”的境界高,不是你随便想用就用的。正如前文所提,“道”被视作形而上的一种存在,这一点中国人心里非常清楚。


正所谓:

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道德经》

这句话直白的意思就是:有一种物质自然形成,先于天地而产生,但又没有具体的形与质,虚极而宏大,其性质自成一体从不改变,无限循环不停歇,可以作为天地的母亲。

【国学之道】日本为什么对中国的这个字如此偏爱

这便是老子客观描述出来的“道”。但是,关于“道”的本质核心究竟是什么呢?


在上面的引文并没有正面讲,而道家和后来发展出的道教,却都围绕这个字开创并完善了自己的哲学与宗教体系。因此,“道”注定不是平凡的一个字,无论是对于道家还是道教都是定性的关键。如果想要掌握道家的哲学思想和道教的宗教教义,那也必然得从准确理解这个“道”字开始。


这个如此玄妙而又无所不包的字,为日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营造出高尚的意境,又是中国最重要的一家哲学思想和宗教,是时候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了。这个汉字从起初造字时实际就已经注定了它的伟大……所以,人们常常讲道路、道理、道德,这些“道道”终极内涵又是什么呢?


你真的想知“道”吗?


爱音斯坦APP,许文胜老师的《国学之道》之第09讲:道家之精——这个字让人知道宇宙怎么运行


在那里告诉你答案……

文 | 智易  易统博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