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对书法的影响

标签:
欧阳询中国《易经》书法五行 |
分类: “百家”文章精粹 |
本文作者:中国孙子兵法战略专家——宫春涛老师
书法,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其瑰宝般的价值是其他文化所没有的,也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一种独特的线条造型艺术。书法广义的概念是说书法作者通过某些方法用毛笔书写汉字,从而来表达精神美的艺术形式。书法的审美追求、审美情趣与中国文化的美学精神和哲学观念水乳交融,互相渗透,共同发展,形成一种影响深广、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易经》对书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书法的艺术魅力发挥到了极致,即书法的书写形式与字体构成将汉字的象征精神进行了完美表现。
字体演化中的五行大象
中国书法字体发展至东汉晚期,篆、隶、草、行、楷五体俱备,并出现书法家和书法理论,汉字书写开始与文人情趣相融合,成为独立的艺术形态。五体形态与五行理论之完全吻合,也让我们感概易经理论之神奇。
篆书:篆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书体,是最早的规范化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标准的篆书体行笔圆转、线条匀净,呈现出纯净简约、庄严美丽的风格,与五行中金之属性一致。事实上,篆书也大多铸刻于青铜金器之上。
隶书:隶书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隶书形笔扁平、横长直短,呈现出方匀工整、舒展精巧的特点。扁方的特性与五行中土的概念一致。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从隶书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筋骨条达,与木的特性完全匹配。
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草书纵任奔逸,赴速急就,与火之蔓延狂放不谋而合。
行书: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草之间,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流畅而易辨认是行书最大的特点。“行”即“行云流水”,符合五行中水的属性,流动,多变,智慧。
书法创作中的阴阳之变
书法点画形态技巧中笔画的笔势,注重长短、粗细、方圆、曲直、轻重、锐钝等形式变化多样。其中“长、粗、圆、直、重、锐”为阳,“短、细、方、曲、轻、钝”为阴。
书法字形结构技巧中笔画和字型的写法和组成,注重大小、疏密、高低、向背、欹正、离合等结构密切配合。其中“大、密、高、背、正、合”为阳,“小、疏、低、向、奇、离”为阴。
书法篇章布白技巧中作品的汉字整体构思布局,注重上下、左右、前后、横纵、断连、多寡等关系相应成局。其中“上、左、前、横、连、多”为阳,“下、右、后、纵、断、寡”为阴。
书法墨彩平衡技巧中用笔的力度,注重浓淡、干湿、虚实、疾徐、肥瘦、有无等墨迹协调控制。其中“浓、干、实、疾、瘦、有”为阳,“淡、湿、虚、徐、肥、无”为阴。众多对阴阳,辅以临习之功,个人之性,方成大器。
一方面,书法的书写是以汉字为书写对象的,运用实际的运笔方式和构局技巧,这是我们可以用眼睛从表面上观察到的书法的形态现象,是书法“实”的体现,也即“阳”的表达。另一方面,书法作为高度抽象的艺术形式,它虽以线条为基本表现语言,但是它却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并且表现了书写者刚柔雄秀的气势、豪放不羁的性格、变幻莫测的意识等等。这些韵味无穷的精湛技法、生动造型无不表达出作者的趣味、学识、气质、修养等精神因素,可以说这是内心中或意识中的“虚”的体现,也即“阴”的表达。书法这种 “兼虚实于一体,融阴阳于一身”的特点,使得它的表达更为独特、深邃,其艺术价值更加博大精深,这也正是书法生于中国而非别土的根本原因,
中国以《易经》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滋养了书法的孕育和发展。欧阳询的书论《三十六法》,其中就例举了大量易学中阴阳辩证理念。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灌对《周易》更是推崇倍至,他在《书议》、《文字论》、《书断》、等很多著作,俱以易理来诠释书法。北宋的苏轼卧笔偏锋,字势圆劲宽博,将《易经》之类象思维融入书法中。根据《易经》思想进行创作的大书法家数不胜数,如怀素、欧阳询、赵佶、赵孟頫、文徵明、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傅山、张旭、黄庭坚、王献之、米芾等等,他们以自己的亲身奉献,使得书法不仅成为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而且也使书法居于所有中华艺术之首。
现在,书法在中国不仅举世同好,千古一风,而且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传播友谊的媒介,在东方世界颇有影响,也备受西方世界的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