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前半生创新无限,后半生敛财无穷(二)
(2011-10-21 16:55:08)
标签:
科技东京苹果公司哈佛商业评论核心技术杂谈 |
许文胜老师口述:周毅整理
近两年里国内很明显,人们已经将购买苹果产品当作一种时尚,甚至是炫耀的工具。在大学课堂上学生摆弄着手中的iphone,办公室里也充斥着各种“控”的追随者,地铁、车站、餐厅人们都挥舞着指尖的艺术,媒体上也出现了“苹果心态”等新鲜名词,而这些现象绝不是简单被看作互联时代的必然趋势,如果这种现象发展下去会让人们越来越缺乏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因而被自己手中的电子产品所控制。虽然在苹果主导的 “后PC时代”中人们享受其带来的乐趣同时实际也无形中成了信息科技的牺牲品,而苹果公司却从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与获利。Jobs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在其产品的设计上下足功夫,最终捕获了广大民众的购买心理,从这一点可以说苹果的产品的的确确拥有超一流的设计。
一流的设计
Jobs的研发团队的高端设计水平,在设计中完美结合了人体美学,创意地引进了Multi-touch触控屏幕、重力传感器等技术,让手机脱离传统单调应用的刻板印象,透过外部的创意设计让手机的应用可以无限延伸,也让消费者拥有更加畅通无阻的无线上网体验。以及iPad平板电脑也很大程度上解放了鼠标、键盘,将显示器和用户操作结合,直接触摸屏幕完成操作。
二流的技术
苹果产品的技术并非外界所说的那么出神入化,因为Jobs具有整合革新技术的能力,他很巧妙地将他人现成的诸多科技成果应用在自己的产品上,形成了一套软、硬件技术,实际核心技术还是借助了别人的技术。《哈佛商业评论》中有段话是说苹果的核心技术的说明:苹果的微处理器是从Synertek买的,其他芯片来自日立、德州仪器和摩托罗拉,显示器是日立,电源来自阿斯泰克,打印机来自东京电子以及奎茂。还有通过把应用软件的研发外包给微软,市场推广外包给麦金纳顾问公司,产品设计外包给青蛙设计公司,配送外包给ITT工业集团ComputerLand,苹果公司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内部的事务性服务和资本投入。以上这段资料也就证明了苹果公司的技术并不是自己独创。
三流的生产
(这里所说的三流生产并非指产品本身的制造工艺不好,而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力的剥削,特此申明。)苹果产品的生产不是苹果公司自己完成,它在全球各地都有生产基地,这些生产企业并不属于苹果本公司,只是苹果公司找来的代理生产商。就说亚洲,苹果产品最主要的生产企业就是鸿海精密(富士康集团),该企业本身就是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其总裁郭台铭也与Jobs达成合作协议,苹果产品的部分硬件也有鸿海研发,如记忆芯片、平板显示器和触摸屏等元件。Jobs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降低一切成本而获得高额利润,这里面除了前面所说的核心技术的降低投入,还包括了对于富士康的生产成本严苛规定(利润率压得极低),面对如此低的利润率,大家可想而知是从人工劳动力身上索取,所以工人还是被严重剥削的,赚不到什么钱。由此看出Jobs的后半生是敛财无穷的。
在这样一颗科技巨星陨落之时,也许我们在此之中会透过对Jobs的哀悼,放大苹果正面的效应,也夸大苹果产品的魔力,但Jobs还有他的苹果产品并不是外界媒体所讲得那么“满”,要明白“满则溢”的道理。Jobs曾经为改变人类生活而创造革新,推动了信息电子科技的发展,不过他终究还是一个纯正的商人,他无法摆脱这样的角色。而他的离世却预示了电子产品业旧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