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究生人才培养保量更要保质

(2008-12-24 16:45:04)
标签:

研究生教育

培养模式

教育讨论

分类培养

教育

作者:蜀山秋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了一篇文章,题目为《研究生该不该“分类”培养?》,其实说到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我有很多的想法在里面。可以说研究生教育分类培养虽然仅仅是在一所高校进行的试点,但是我认为这个试点必将催化高校研究生教育质的转变。从此可以看出,领导人的思维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习惯性一刀切的直线思维变为能从事物本身属性的正反两方面去考虑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无疑是一种有益和大胆的突破。

  所谓“分类”培养就是各有侧重点,根据学科专业的性质,课题方向、就业形势、研究生培养条件等,分为学术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培养方式。但是这种分类一定要有个前提,那就是研究生教育绝对不能走市场化道路,无论是学术型还是应用型,因为我们对于研究生教育的认识还是过于肤浅。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延伸,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专业研究化教育。如果说对于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我们已经走错了一步的话,我想现在纠正研究生教育还为时不晚。看看今年的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增加就是一个鲜明的“拐点”。如果仅仅是因为怀着一种逃避现实、逃避纷繁复杂的社会而被迫走上了考研的道路,那么我说还不如不考。因为以这样的一种心态去选择研究生教育继续深造,就是自古华山一条路,把自己逼到绝境,甚至是险境,自己的选择面只会变得越来越狭窄。而以这样逃避遁世的心态就算考上了研究生,真正踏踏实实做学问的能有几个?从而形成了研究生教育的恶性怪圈,培养的研究生人才不能说是百分百合格的。归结为一条理由,就是我们把研究生教育变得过于市场化了,过分急功近利了,对于研究生教育想得过于简单化了。无形中降低了研究生人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学术研究型人才的素质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

  这里又引出了一个问题,近日媒体又爆出学术作假的事例。我看后又不得不为研究生教育捏了一把汗。坦白地说,适度的学术抄袭应该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记住前面的限定词,一定是适度的,不能是无所节制地把人家的学术成果全部据为己有。但是完全没有借鉴也是不可能的,就好比文化的传承一样,理论不是空想出来的,没有借鉴又缘何谈及继承和发展呢?有人说面对学术造假,真正的原因是在于学校的考核评定机制存在问题,评定过于严格和苛刻。我说这完全是借口,不是人家规定的过于死板,要找找自身的原因,要想想是不是自己的研究水平不够高。其实国外的学术机构比我国的考评要求更加严格,为什么?人家是在用心做学问,用心钻研自己最为擅长的研究领域,一年算下来在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水平和数量绝对是超过我们想象的。例如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的母亲,拿到博士学位用了整整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期间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论文的页数足足有一千余页。可见,做学问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绝对不是靠投机取巧而随随便便成功的。

  所以我又得把话题引回来,研究生教育是不同于一般的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和高层次的教育模式。所以国家要投入更多的财力去支持,引导其健康发展,片面强调教育市场化,甚至要把研究生教育也引入到市场化范畴内,如果发展成为研究生教育大众化,我个人认为是极为不妥的。研究生教育还是应该以国家定向培养的模式存在和发展,统一招生统一分配,数量不要过多,但首先前提要保障质量,要真正做到研究生人才“精英化”、“专业化”和“学术化”,要踏实用心培养,一个一边想着研究课题,一边想着未来发展出路,这样的研究生质量能过硬吗?不由脑中打了个问号。培养研究生人才更要秉承宁缺毋滥的精神,切忌盲目扩招,要严格控制各高校的研究生招录比例,不要把研究生与其他层次的学生混为一谈,否则对于研究生人才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资源荒废,时间成本的损失是无法用金钱估量的。

  最后谈了那么多内容,我也应该表个态。我是赞成研究生人才的这种分类培养模式的。因为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的不同,我们必须要有所区别对待。对于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如果实践机会不足的话,又如何谈到深入研究呢?而对于像历史、哲学等文史类专业,学术型就比较适合自身专业的性质。还是老生常谈的那句话,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一定要始终坚持保质为先的原则,背离了这个原则,研究生教育必定是失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