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心理卫生概述
(2010-05-09 10:22:32)
标签:
心理卫生幸存者灾难创伤玉树地震 |
分类: 学术论文 |
灾难心理卫生概述
邓明昱(教授、研究员)
医学博士(MD)、健康科学哲学博士(PhD)
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理事长
IACMSP灾后心理援助协调中心主任
在任何一个灾难中,失落及创伤会直接影响许多人。此外,许多在其它非直接受灾区域的人,情绪上也会受到影响。见证灾害包括直接经历、目击或面对(直接、间接)三种形式。
直接经历:是指那些实际经历过灾难的幸存者。
目击:是指包括看到他人的死亡或者受伤的人,如救援人员、灾害的现场记者。
直接面对:是指获取有关死亡或者有可能死亡的消息的人,例如家庭重要成员死亡。
间接面对:那些灾难侵袭的社区居民,单单看到那种广大的破坏性及可怕的景象就会引起许多深刻的感觉。会描述哀恸、悲伤、焦虑、愤怒等破坏性的感受。即使他们并非受难者….这种强烈的反应会困惑着他们,毕竟他们似乎并没有什么损失。这些人在别人以各种方式告诉他这些是正常的反应以后,会感到轻松及安心。
每一个见证到灾难的人,从某种程度而言,都是受难者。即使一个人是透过二手消息或经由一些大众传播媒体得到讯息,也会受到影响。
2、应该重点关注的高危人群
第一种,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或者亲属死伤惨重的人群。尤其是那些痛失孩子的中青年父母。巨大的伤痛让他们难以恢复,极易厌世。
第二种,在地震中致残的人群。他们从健全人到残疾人,必定会存在着一系列的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失落感很重。
第三种,本身就存在心理疾患的人群。 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本来就不好,创伤性事件可以加重他们的病情。
第四种,因地震导致家园受到严重破坏、财产损失严重的灾区群众。
第五种,灾区救援者。指进入灾区参与救援工作的各类工作人员,包括军警人员、消防官兵、医疗卫生人员、政府行政人员、媒体人士、通讯保障人员、心理救援人员等。
个人创伤:一种突然撕裂人类防卫的精神上的打击,在这个残忍的力量之下,人们无法有效地面对它。个人的创伤会表现在幸存者所感受到的应激反应及哀伤反应。
集体创伤:一种破坏人们彼此的维系而造成社会生活基本构成的打击,进而破坏社区的共同体感觉。
集体创伤通常较不容易被处理个人问题的灾难心理卫生人员所注意。我们会发现,如果周遭的环境仍支离破碎而没有良好的支持系统,将很难从个人的创伤中复原。因此,心理卫生的处理,包括主动接触、支持团体、社区组织等寻求建立个人与团体联系的方式,变得十分重要。
4、灾后心理卫生工作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应激阶段,涵盖了灾难发生和之后的72小时。这段时间里。生存是第一要务,受灾群众会进行自救、营救他人,并从灾难中尽可能抢救财产。在这一阶段,人们联合起来对抗灾难,乐观地认为会很快回到灾害之前的情况,心理问题并不明显。这个阶段,也成为英雄期。
第二个阶段是灾后阶段,一般是从灾后几天到几周之内。在这一阶段,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表现出来。如果没有伴随相应的心理援助,灾民就会因为发现灾难的损失和重建的困难,而感到强烈的失落。只有“心理救灾”与“物质救灾”同步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救灾效果。
第三阶段是恢复和重建阶段,这个阶段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特大地震灾害给人们心理造成的伤害往往是长期的,需要进行长期的心理援助和心理重建工作。
二、灾后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1、大部分的人会在地震后聚集在一起救灾,但效果常打折扣。
有许多应激源会影响幸存者。在早期的英雄期,人们经常会有许多全力以赴、乐观及利他主义的表现。然而,经常有很多的行动是低效率的。当失落的影响及意义变得越来越真实,忧伤的反应即越来越强烈。当疲惫来临、挫折及幻灭累积,更多的压力症状(应激症状)可能开始出现。认知功能的降低(短期记忆力丧失、混乱、无法决定优先级及下决定等)可能因为心理压力及疲惫而出现,这将使幸存者降低作重要决定的能力以及对复原采取必要措施的能力降低。
2、灾难后的应激反应及哀伤反应是对不正常状况的正常反应。
大部分的灾难幸存者原本都是正常人。然而,在面临灾难的压力之后,大部分的人都会有情绪或心理耗竭的表现。这些反应包括创伤后压力反应及哀伤反应,这是一种对异常或非常态环境下可能出现的正常反应,幸存者、社区的居民及救援者,都可能会经历这些反应。这样的反应经常是短暂的,而非一种严重的心理困扰或心理疾病。
3、许多幸存者的情绪反应来自灾难所造成的生活问题。
由于灾难破坏了日常生活许多层面,许多幸存者的问题是非常实际的。人们可能需要协助寻找失踪的亲人、寻觅暂时的住所、衣服及食物;找到交通工具;申请经济补助、失业保险、确认灾民身份、减税;医疗服务、补充眼镜及药物;房屋拆除、挖掘以及清理等事情。
4、灾难救助过程被称作第二度灾难。
灾区民众获得临时的住所、取回财产、得到重建的许可、申请政府的补助、寻求保险理赔、以及从公家或私人单位取得协助的过程,经常会被一些规定、繁琐的手续、争论、拖延、失望所烦恼。人们必须和官僚体系打交道以得到在别的地方得不到的协助。然而,在灾难后灾民仍情绪余波荡漾之际,这些提供帮助的官僚作风,通常不会顾及灾民个别的需求。灾难以及其特殊的环境经常充斥着混乱的官僚系统,即使有专门成立的灾难处理机构也一样。家庭常被迫去应付这些机构。
很多人无法适时地从这些机构得到符合资格而该领取的津贴。对那些灾难前很有竞争力以及很有效率的人而言,他们突然要经历一种自尊以及自信的严重侵蚀,会有无助感和愤怒是很平常的。所以,灾难救助过程常常被称作第二度灾难。
5、大部分的人不知道灾后他们需要心理卫生的服务,也不会去寻求此方面的协助。
许多人把接受〝心理卫生〞服务和〝疯子〞划上等号。所以提供心理卫生协助对幸存者而言,似乎是在灾难上增添侮辱—我先是失去了所有的东西,现在你又说我心理不正常。此外,大部分的灾难幸存者常苦于要花很多时间去处理一些恢复正常生活所需的具体事物。心理咨询或支持团体在这种现实压力之下显得深奥难懂。
所以。心理卫生工作人员在协助他们处理具体事件时,要提供有效的心理卫生协助。比如,一个工作人员可以运用有技巧的会谈技术去帮助幸存者,从一堆残局中整理出他们的需求及事情的优先级,首先帮助他们解决最急迫的问题。
三、灾难心理卫生的基本工作
1、灾难心理卫生协助首先在实际生活层面而非心理层面。
大部分的幸存者都是被极大压力所暂时干扰的人,在正常环境下自我的功能是能运作的,许多心理卫生工作刚开始都是在具体的事项给予一些协助。心理卫生人员可以在问题解决以及作决定方面予以协助。他们可以帮助幸存者注意特别重要的事、安排事情的优先级、寻求各种可能的方法、寻求支持、拟定行动计划。心理卫生人员可以提供各种可利用的资源的讯息,包括当地的机构,以及为了救灾而成立的资源;他们也可以直接处理一些问题,包括提供信息、填表格、清理,安排医疗及儿童照护、寻找运输工具等,亦可帮忙转介至特殊的资源,比如贷款的协助、居住、工作及许可证。
2、灾难心理卫生协助常需去配合他们所服务的社区的特性。
在制定心理卫生康复计划时,应该考虑到社区因灾难所影响的人口分布及特色。城市、郊区及乡村各有不同的需求、资源、传统以及施与受的价值观,因此计划必须考虑到社区的族群及文化特质,而提供的服务必须符合当地的文化及表达方式。灾难心理卫生康复的服务若能与当地原有的、被信任机构结合,将能得到最好的接纳及运用。
心理卫生工作人员为了顺利地介入灾难事件的处理,需搁置传统的方法,采取积极主动接触的方式,以避免心理卫生的标签作用。心理卫生工作人员可视自己为全人服务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在谈话中使用一些不会影射病态的用语,使灾区民众不那么感到一种心理威胁。工作人员如果把自己的服务说成是“协助”、“支持”或“谈话”,将比说自己是“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好得多。
心理卫生工作人员需要采取积极的主动接触的方式,他们必须直接去幸存者日常生活的地方。这些地方包括受影响的邻近区域、学校、收容所、救灾指挥中心、供餐地点、医院、社区活动中心等等。
4、各种介入必需适合灾难的各阶段。
对灾难心理卫生工作人员而言,了解灾后的各种阶段,以及人们在各阶段的心理与情绪反应是非常重要的。比方说,当幸存者用惊恐、麻木或否认的方式保护自己免于遭受太过强烈情绪时,去深究他的感觉将会导致反效果。一旦幸存者开始运用内、外在的适应资源时,他们较能去处理此环境下自己的感受。在英雄期时,那些没有亲人去世的人可能充满了幸福、利他、乐观而非悲伤的感觉。在清理阶段,人们会探究及讨论有关灾难的事实,试图将事实拼凑起来以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此时,他们会花多一点的时间来讨论自己的想法与感觉。在幻想破灭的阶段,人们较会表达挫折及愤怒的感受,这时便不适合问他们是否发生什么好的经验。
5、支持系统对于心理康复非常重要。
对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支持系统是家庭。工作者应尽量让家人在一起(比如收容所或暂时居住的地方)。家庭成员必须尽可能参与每个人的复原工作。
对于那些支持系统有限的人,灾难支持团体可能会有帮助,支持团体可以防止孤立。对于有相似经历的人而言,可以透过团体感受到彼此的信任。
此外,心理卫生工作人员可以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社区组织让成员团结在一起去处理切身的实际事务。这个过程不只帮助幸存者能在灾难复原过程处理实际事务,也使他们重获控制感、能力感、自信心以及觉得自己是有用,可能,最重要的是在于重建被灾难所破坏的社会联结以及支持系统。
6、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筛查工作
在遭受地震灾害以后,可能出现各种心理创伤问题,最常见的有:急性应激障碍(ASD)、短暂精神病障碍(BPDMS)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适应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自杀、酒精及药物滥用、躯体形式障碍、创伤后人格改变等。
在条件允许时,要对所有与地震有关的人进行筛查。在专业人员缺乏的情况下,要优先对地震幸存者进行筛查,尤其是儿童、老年人、有婴幼儿的妇女、有躯体伤残以及既往有精神障碍的个体。
经过培训的基层医生、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志愿者等,可以用量表对灾区人群进行筛查,筛查阳性者由心理卫生专科医生进行专业诊断。
以创伤事件(心理应激源)筛查病人。按照优先筛查的级别,创伤事件依次为:身体严重伤残,丧失亲人,目击灾难现场,社会支持不足,有重大经济损失,具有焦虑、抑郁、幻觉、妄想、兴奋冲动、自杀企图、意识障碍等心理症状。
以临床观察(应激反应)指标进行筛查。主要的应激反应有:明显的躯体反应,明显的认知问题,情绪反应,行为反应,人际关系及个性改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