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414”灾后心理援助的工作要结合藏民的本土文化
(2010-05-01 10:23:42)
标签:
藏民宗教人士本土玉树地震心理援助 |
分类: 灾后心理援助 |
玉树“414”灾后心理援助的工作要结合藏民的本土文化
【邓明昱博士: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赵红主任和姚小波医生的文章“玉树地震藏区群众认知特征及心理干预策略建议”发出后,很快收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心理卫生中心危机干预部主任何鸣博士和解放军256医院周小东博士的回复。在玉树“414”灾后心理援助的长期工作中,如何尊重和结合当地藏民的本土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希望大家予以高度的关注。现将何鸣博士和周小东博士的回复转载如下。】
何鸣:
老赵两位的观察评估仔细到位,致敬!非常赞同你们的建议。
青海省精神病院在灾后动作很快,紧急组织翻译和大量印刷了藏汉双语宣传材料。不知道发放的广度和群众文化、理解的程度怎样。要有当地人宣讲才好。
地震的归因问题,需要长期反复科学宣传,尤其最好有宗教人士来说明,其纯属是自然现象而不是人为所致,从而使"归因自然"完全的深入人心。否则,后面重建中如若遇到困难或不如意事,此论可能重来,妨碍心理康复和社会稳定。
当地干部、老师、高年级学生、医务人员、爱国宗教人士、在外 地工作学习的玉树人,都可以参与心理重建工作。多宣传政府和各界已经提供的关爱,使玉树同胞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对于心理援助志愿者要加强辅导,防止受伤。
建议对口援助心理人员,探讨发扬现有文化的心理保护作用和识别转诊的方法。
心理援助与生活、物质的帮助、基本医疗相结合在一起。
何鸣
4月30日
****************************
周小东:
赵红,何鸣,邓博士:
文章有现实意义。如何挖掘,整理,开发,利用以及深入研究当地资源,尤其是宗教资源很有意义。比如,当地独具特色的认知-情感-行为模式,非常有趣。你可否抽空带着这一题目再次前往,收集资料,形成心理学和精神医学两个范围的多篇文章,一定很有价值的。这方面的资料可否共享?
解放军256医院周小东
20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