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睡眠日与灾后心理干预

标签:
保健世界睡眠日睡眠障碍科学管理健康 |
分类: 灾后心理援助 |
世界睡眠日与灾后心理干预
《华人心理健康报》
今年3月21日,是第九个“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科学管理睡眠”。本报主编、国际心身医学院院士、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理事长邓明昱博士,对“世界睡眠日”的由来、意义、与灾后心理干预的关系等进行了简要介绍。
随着社会进步,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社会多样性,工作的竞争,睡眠问题本已经成为一个日渐突出的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对14个国家15个地区的25916名在基层医疗就诊的病人进行调查,发现有27%的人有睡眠问题。失眠症对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很大,但相当多的病人没有得到合理的诊断和治疗。
为了唤起全民对睡眠重要性的认识,2001年,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共同发起了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举办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世界睡眠日”,并将它定在每年的3月21日。2003年3月21日,中国睡眠研究会宣布把“世界睡眠日”引入中国。
“世界睡眠日”是一个人为设定的日子,这个日子的设定,并不是让全世界的人在这一天放下工作,全体安然入眠,而是让全世界关注所有该睡觉时睡不好觉的人。科学家们告诉我们。这批人为数不少,约有20%—30%的成年人患失眠症。
在四川地震灾区,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存在睡眠障碍。科学管理睡眠,意味着除用心理干预手段介入睡眠障碍外,更需要人们通过对睡眠的科学认识来自我调节。帮助灾区人民学会科学管理睡眠,是重建心灵家园的重要措施之一。
如何才能科学管理睡眠呢?首先,要对广大民众进行睡眠相关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教,以提高公众对健康睡眠的自我管理能力。第二,要研发科技含量较高的睡眠健康产品,如睡眠环境、卧具、助眠系统等。第三,睡眠障碍的诊断与治疗需要科学管理,心理卫生人员要对睡眠障碍正确诊断,并进行个体化干预。第四、改善睡眠特别不能过分依赖药物,要进行适宜的心理行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