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广州一模作文题与优秀标杆作文点评

标签:
2020广州一模高考模拟 |
分类: 写作导航 |
2020高考广州一模作文题与优秀标杆作文点评
【原题回放】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多国高中学生参加的“文化之旅•魅力中国”游学活动即将结束。中国学生文佳作为小组代表将在活动分享会上发言,为此,他采访了小组的几位成员。
欧洲的欧文说,他印象最深的是敦煌。在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中,他看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子,不禁感叹不同文化的汇集交融成就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
美洲的珍妮说,最让她震撼的是北京故宫。她看到了宏伟的皇家建筑、珍贵的中国文物,还碰巧参观了由几家世界知名博物馆联合推出的“灵感中国”特展,她惊奇地发现,中国元素正成为世界时尚艺术的流行素材和灵感来源。
非洲的西塞说,与中国同龄人一起生活是他最好的体验。打篮球,练武术,喝可乐,品中餐……共同的爱好、新奇的感受让大家成了好朋友。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体验,以文佳的名义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评语:
本文属论述类一等文。这篇发言稿,格局开阔,视野遍及中外,笔力雄健,目光聚焦当下。贴合写作情境,关照写作对象。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文章开篇,便将写作置于游学活动分享会的情境中,在对各国朋友表达欢迎之后,提出发言稿的主题。礼数周到,入题简明,既关注到写作任务又关照到写作对象。尤为难得的是,还巧妙地揭示了自己的“双重身份”:作为东道主的“我”和代表小组共同意见的“我们”。
全文的论述由此展开,对文化交流发展的体验和思考,有“我”的个性,也具“我们”的共性。第二段,先用古希腊谚语引出论点,“我们在这次文化之旅中的收获也浸满了本民族文化的气息”。继而比较每个组员的不同文化背景,从而探究每个人“截然不同新体验”的背后原因——“拥有本民族文化的定势思维和视角”,并从文化交流发展的角度提出“先发掘本民族文化语境所需”“助推世界文化生态圈的创造性转变”的观点。考生考虑到听众的身份和文化背景,言语中对不同民族的尊重,论述中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本身就是发言稿所论“文化交流发展”主题的充分体现。
第三段,笔锋一转,从文化的民族性论及文化价值的普适性,在发展的层面分三个角度探讨了文化交流的目的和方式:“交互的时代性”、“纵向的历史底蕴和横向的开放姿态”和同龄人“更贴近的心灵距离”。热情讴歌“外向而普适”的文化取向和“姹紫嫣红”的文明愿景。
第四段,这一段,由“交流”而“发展”,深刻揭示了所论主题的内在逻辑。第四、五段,将中国诗人杨慎与意大利友人加勒的诗句并举,结合“魅力中国”的游学内容,重述观点:以文化交流而实现文化发展。并以此收束全文,流畅有力。当然,文章也有一二瑕疵。长句的运用,气势宏阔,逻辑严密,但也偶有生硬艰涩,不够流畅的情况。发展等级打在“深刻”。
评分:19+19+20=58
评语:
本文为论述类一等文。
文章开头极富现场感、交流意识强。在表达心情、点明发言的题目、阐述分享会的意义和目的后,再以精彩的语言向与会者分享了自己在游学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文章中间部分分别结合对欧文、珍妮和西塞的采访以及自己的体验,进一步表达了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和思考。先是从自觉自发的角度,通过欧文与“我”对话的结构,论证“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吸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寻找新的可能,是文化交流的关键所在”;接着从自信的角度,以中国元素成为世界时尚灵感来源为例,论证文化交流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持有坚定的自信心;最后引述西塞的感受,阐发了年轻一代人在文化交流发展中的历史重任。
最后,文章在喜庆的氛围中结束。全文紧紧围绕着文化交流发展的写作重点,巧妙地将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体验结合起来,从包容、自信、展望三个层面,写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富有新时代青年人的朝气和活力。文章结构清晰完整,没有不必要的枝蔓。全文语言自然亲切,富有现场感,特别是开头和结尾两处既互为照应,又能与现实场合互为照应。
不足之处一是在于第四段,道理过多而论述不足,内容较虚;二是在于内容还有欠丰富。发展等级打在有创意。
评分:18+19+19=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