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设计分类与薛永武的“六分法”
(2022-07-05 16:09:09)
标签:
生涯设计职业生涯 |
分类: 人才开发 |
一、生涯设计的含义与类型
(一)生涯的含义
生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来看,生涯是个人的生命历程或生命轨迹;从狭义来看,生涯是指个人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
按照美国生涯理论专家萨珀的观点,生涯是个人终其一生所扮演角色的整个过程,由三个层面组成:一是时间,即个人年龄或生命的时程,可细分为成长、试探、建立、维持、衰退等时期;二是广度或范围,即每个人一生所扮演的各种不同角色;三是深度,即个人为自己投入的程度。从历时性来看,生涯也就是个人生命完整的历程,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蕴涵个人生命历程的兴衰际遇。
(二)生涯的类型
由于生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按照不同角度分类,就得出不同的生涯类型。从生涯是否顺利的角度来看,生涯可分为成功型、普通型和挫折型;从生涯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来划分,生涯又可分为天才型、常人型和负人才型;从性格与职业等角度,也可以对生涯进行具体的划分。大千世界,没有两片绝对相同的树叶,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存在,从宏观上来说,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不同的人生经历,就有多少不同的个性,就有多少不同的生涯。
人的生涯千差万别,虽然没有绝对统一的模式,但是可以选择和设计的。一个人如果科学地设计生涯,并为未来生涯积极奋斗,坚持不懈,就有可能取得成功,实现生涯设计的愿景;反之,一个人如果游戏人生,随波逐流,就不可能取得人生的成功。实际上,无论怎么划分生涯类型,最关键的是对生涯进行科学的设计,最重要的就是追求人生的成功和卓越,即在最大限度上开发个人的各种潜能,在为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的前提下,努力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
二、生涯设计的分类法
生涯设计理论家对生涯设计的分类见仁见智。大致说来,主要有“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和“十年分类法”。
(一)休普的“四分法”
休普将人生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即25岁以前的试探阶段;25—45岁的创立阶段;45—65岁的维持阶段和65岁以后的衰退阶段。
休普的分类基本合理,但对于65岁以后的衰退阶段定位尚需斟酌,因为许多科学家和专家学者65岁以后仍然具有旺盛的创造力,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可以延续很长的创造时间。
(二)萨珀的“五分法”
萨珀主张把职业生涯分为五阶段,即14岁以前的成长阶段;15—24岁的探索阶段;25—44岁的创业阶段;45—64岁的维持阶段和65岁以上的衰退阶段。
萨珀的“五分法”与休普的“四分法”大致相同,只不过把休普的“25岁以前的试探阶段”细分为14岁以前的成长阶段和15—24岁的探索阶段。
(三)利文森的“六分法”
利文森把职业生涯分为六个阶段,即16—22岁的拔根期;22—29岁的成年期;29—32岁的过渡期;32—39岁的安全期;39—43岁潜伏的中年危机期和43—59岁的成熟期。
与休普和萨珀相比,利文森的分类显得比较琐碎,年龄段划分过细,不利于把握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特别是对成年期、过渡期、安全期和危机期的划分,显得比较绝对。对60岁以后的生涯则没有关注,显然不符合生涯设计的完整性。
(四)孔子的“十年分类法”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生涯设计理论家。《论语·为政》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首先肯定自己15岁开始立志学习的人生经历;其次,把人生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三十而立”,即30岁时确定人生职业,自立自强,养家糊口;第二个阶段,孔子在肯定“三十而立”的基础上,对人生每十岁年龄为一阶段进行评述,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特点。古人寿命没有现在长,人生七十古来稀,30岁就已经度过人生的将近一半了,所以必须立起来;40岁已经具有比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应该具有明辨是非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0岁时,能够清醒地自我认知,脚踏现实,安心立命,顺其自然;60岁时,听到各种言论不再偏信则暗,情绪激动,而是兼听则明;70岁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处变不惊,随心所欲不逾矩,实现人生对必然的认识和超越,进入哲学所说的自由境界。卡耐基也将人生以十年为一个阶段进行划分,即变化的20岁,充实的30岁,成熟的40岁和秋暮的50岁。
(五)薛永武的“六分法”
在借鉴上述生涯理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生涯的年龄可划分为六个阶段:15岁以前为幻想期;16—25岁为理想探索期;26—35岁为初创期;36—45岁为飞跃期;46—60岁为稳定发展期;61—80岁为智慧升华期。
笔者这种划分既考虑了年龄的生理因素,又注意了潜能开发、学历教育与健康长寿的因素,还借鉴老年人才学的研究成果,把继续教育与终生开发也纳入生涯设计之中。
根据上述不同的年龄阶段,一般来说,幻想期,主要是身体发育成长期,学业已达初中程度,对未来充满了幻想,这一阶段应以开发想象能力为主,在学业学习的基础上,加强文学阅读、参加游戏、欣赏自然美等,以开发想象能力。
在理想探索期,身体逐渐发育成熟,能够自觉探索人生理想。这一阶段是由高中到大学毕业,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主要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初创期,大学生需要经过成家立业两个重要环节,一方面确定职业目标和成才目标;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在创业阶段,青年人应特别重视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稳妥地做好每一件工作,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把实践与工作中的自学结合起来。
在飞跃期,每个人对从事的职业已经非常熟悉,并且向成才目标趋近。这一阶段,个人应远望将来,脚踏现实,步步为营,全身心投入工作,取得较为显著的成就。
在稳定发展期,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扩大成果,继续发展,争取在60岁以前达到事业的巅峰。这一阶段,个人应注意身体健康,劳逸结合,避免英年早逝的悲剧。
在智慧升华期,人生进入老年期。个人可以做三方面的事情:其一,注重休闲养生,强身健体;其二,总结人生经验,探讨人生成功与失败的规律,做青年与子孙后代人生之路的监护者和指导者;其三,在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基础上,继续做好老年人才的开发,在“银发工程”中再建新功,从“摩西老母效应”中感悟晚年成才的奥妙,永葆年轻心态,力争老有所为。
当然,社会的复杂性以及人类生命的有限性,我们仍然受到许多未知的困惑,要超越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困境,确实非常困难。孔子虽然说“四十而不惑”,但我们即使到八十岁,也不能说自己无惑;五十岁可以安身立命,但不能听天由命,仍然可以大器晚成,实现人才开发的“摩西老母效应”。人生是漫长的马拉松,虽然“老冉冉其将至兮”,但人活到老,人才就应该开发到老,方不虚度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