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揣着明白装糊涂
揣着明白装糊涂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01积分
  • 博客访问:801
  • 关注人气:6
  • 获赠金笔:0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应用题解题方法之二十四---转换法

(2010-11-13 20:53:09)
标签:

地球直径

解题方法

长方体

应用题

适于

杂谈

分类: 边走边拾
二十四、转换法

原文网址:http://hi.baidu.com/talenty/home

 

解答应用题时,通过转换(即转化)题中的情节,分析问题的角度、数据……从而较快找到解题思路,或简化解题过程的解题方法叫做转换法。

 

(一)转换题中的情节

 

转换题中的情节是运用联想改变原题的某个情节,使题目变得易于解答。

 

http://www.sumir.cn/image/368.gif

14+6=20(吨)

http://www.sumir.cn/image/369.gif

30吨所对应的分率是:

http://www.sumir.cn/image/370.gif

答略。

 

2 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做要用12天完成。如果甲队先独做16天,余下的再由乙队独做6天完成。如果全部工程由甲队独做,要用几天完成?(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求甲队独做要用几天完成全部工程,得先求出甲队的工作效率。可是题中已知的是甲、乙合做要用的时间,和甲、乙一前一后独做的时间,很难求出甲的工作效率。如果将“一前一后独做”这一情节变换为“先合做,后独做”就便于解题了。可这样设想,从甲队的工作量中划出6天的工作量与乙队6天的工作量合并起来,也就是假定两队曾经合做了6天。情节这样变动后,原题就变换成:

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做要用12天完成,这项工程先由甲乙两队合做6天后,余下的工程由甲队单独做10天完成。如果全部工程由甲队独做要用几天完成?

这样就很容易求出甲队的工作效率是:

http://www.sumir.cn/image/371.gif

 

甲队独做完成的时间是:

http://www.sumir.cn/image/372.gif

答略。

(二)转换看问题的角度

 

解应用题时,如果看问题的角度不适当就很难解出题。如果转换看问题的角度,把原来从正面看问题转换为从侧面看或从反面看,把这一数量转换为另一数量进行分析,就可能找到解题思路。

 

http://www.sumir.cn/image/373.gif http://www.sumir.cn/image/374.gif

解:一般都沿着女工占总人数的分率去寻找与之相对应的具体人数,但这样往往会误入歧途,难以找到正确答案。不如根据女工所占分率,换一个角度,想一想男工的情况。

http://www.sumir.cn/image/375.gif

http://www.sumir.cn/image/376.gif 男工人数便占总人数的:

http://www.sumir.cn/image/377.gif

后来女工的总人数是:

http://www.sumir.cn/image/378.gif

=560-480

=80(人)

答略。

 

*例2 求图24-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适于六年级程度)

http://www.sumir.cn/image/379.gif

解:如果直接计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把角度转换为,从大扇形面积减去右面空白处的面积,就容易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了。

http://www.sumir.cn/image/380.gif

=200.96-81.5

=119.46(平方厘米)

答: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19.46平方厘米。

(三)转换题中的数据

 

转换题中的数据就是将题中已知的数据进行等价变换,从而协调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

 

1 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465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4.5小时后两车还相距120千米。一辆汽车每小时行37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如果两地的距离减少120千米,两车经过4.5小时正好相遇,两车4.5小时行的路程是:

465-120=345(千米)

两车的速度之和是:

http://www.sumir.cn/image/381.gif

综合算式:

465-120)÷4.5-37

=345÷4.5-37

http://www.sumir.cn/image/382.gif

 

 

http://www.sumir.cn/image/383.gif

解:如果从分数角度分析,不易找出数量间的关系。如果把分数转换为比来分析,就会得出,第一天与第二天种的棵数的比是3∶5,第二天与第三天种的棵数比是5∶6。

所以,第一、二、三天种的棵数的比是3∶5∶6。

第一天种:

http://www.sumir.cn/image/384.gif

第三天种:

http://www.sumir.cn/image/385.gif

答略。

(四)转换为统一标准

 

当题中两个或几个数量的单位“1”不统一,不便于解答时,如把某个数量作为标准单位“1”,把其他数量转化为以它为标准的分率,就会突破障碍,顺利解题。

 

1甲、乙、丙、丁四人合买一批化肥。甲付的钱是其他人所付钱数之 http://www.sumir.cn/image/386.gif

解:把甲、乙、丙、丁所付钱数统一为以总数量作为标准量的分率。由 http://www.sumir.cn/image/387.gif

http://www.sumir.cn/image/388.gif

答略。

 

http://www.sumir.cn/image/389.gif

http://www.sumir.cn/image/391.gif

彩色电视机的台数是:

http://www.sumir.cn/image/392.gif

黑白电视机的台数是:

http://www.sumir.cn/image/393.gif

答略。

(五)转换隐蔽条件为明显条件

 

有些应用题的解题条件十分隐蔽。认真体会题中字、词、句的含义,看清这些字、词、句实质上说的是什么,必要时借助图形分析,或适当改变题中的条件,就可能把原来题中隐蔽的条件转换为明显条件,从而较快解题。

 

*例1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离B点18千米的地方相遇。相遇后二人继续往前行,甲到B地和乙到A地立即返回,在离A地8千米的地方又相遇。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适于高年级程度)

解:解答此题的条件十分隐蔽。借助图24-2分析问题,可将隐蔽条件转换为明显条件。

http://www.sumir.cn/image/394.gif

1)从开始出发到二人第一次相遇,甲、乙共同走完一个全程的路程,其中乙走了18千米。这就是说甲、乙二人共同走完一个全程的路程时乙走18千米,若共同走完三个全程,那么乙就走18×3千米的路程。

2)甲、乙第二次相遇时,二人走了三个全程的路程,而乙走了一个全程加8千米。

3)乙走的一个全程加8千米应等于18×3千米,所以,A、B两地的距离是:

18×3-8=46(千米)

答:甲乙两地相距46千米。

 

http://www.sumir.cn/image/395.gif

 

http://www.sumir.cn/image/396.gif

http://www.sumir.cn/image/397.gif

220-100=120(千克)…………………甲袋米重

答略。

(六)转换叙述方式

 

对数量关系复杂、不易理出头绪、不易分析解答的应用题,经过逐字、逐句地分析,弄清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转换原题的叙述方式,就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原题变得易于解答。

 

*例1李老师带领学生植100棵树。李老师先植一棵,然后对同学们说:“男同学每人植两棵,女同学每两人合植一棵。”这样正好把余下的树苗植完。问李老师带领的学生中有多少名男生,多少名女生?(适于高年级程度)

解:逐层分析每一句话的意思。李老师植一棵,那么学生就是植了99棵;男同学每人植两棵,女同学每两人合植一棵,可以看作一名男生和两名女生组成一组,植树3棵。

99÷3=33(组)

这样就可以认为学生正好分成33组。

根据上面的分析,上面的题就可以这样叙述:

33组学生去植树,每一组学生中有一名男生、两名女生。求去植树的学生中有多少名男生、女生?

1×33=33(名)………………………………………男生人数

2×33=66(名)………………………………………女生人数

答:有男生33名,有女生66名。

 

*例2 一位天文爱好者说:“土星直径比地球直径的9倍还多4800千米,土星直径除以24等于水星直径,水星直径加上2000千米等于火星直径,火星直径的一半减去500千米等于月亮直径,月亮直径是3000千米。求地球直径是多少千米?(适于高年级程度)

解:把原题倒过来叙述:月亮直径是3000千米,月亮直径加上500千米后的2倍等于火星直径,火星直径减去2000千米等于水星直径,水星直径的24倍等于土星直径,土星直径减去4800千米是地球直径的9倍。

水星直径:

3000+500)×2-2000=5000(千米)

土星直径:

5000×24=120000(千米)

地球直径:

120000-4800)÷9=12800(千米)

答略。

(七)转换解题的方法

 

当题目用通常方法很难解答或不能解答时,应转换解题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1 汽车7小时行30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驶750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适于三年级程度)

解:此题如果这样考虑,求行750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要先求出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然后7500千米再除以汽车每小时的速度,即:7500÷(300÷7)

这样列式计算时,小括号内的300÷7是除不尽的,三年级的学生还没学过计算小数的近似值。本题用上面的方法列式解答看来不行,应换一种解题方法。

如果求出7500千米中含有多少个300千米,就可求出这辆汽车行多少个7小时。这时可这样列式解答:

7×(7500÷300)

=7×25

=175(小时)

答:行驶7500千米需要175小时。

 

*例2 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是66.16平方分米,底面积是19平方分米,底面周长是17.6分米。这个长方体的高是多少分米?(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以一般方法解此题,求长方形的高,需要用底面积去除体积。可是已知条件中没有体积,而且不容易求出,这就需要转换解题方法。

题中已知长方体的表面积。因为长方体共有6个面,每一对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所以可以把表面积转化为三个不同面积之和:

66.16÷2=33.08(平方分米)

又因为底面积已知,所以可求出另外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33.08-19=14.08(平方分米)

14.08平方分米这个面积是由“长×高+宽×高=(长+宽)×高”得到的。

14.08平方分米这个面积的长(即长与宽的和)是:

17.6÷2=8.8(分米)

所以,这个长方体的高是:

14.08÷8.8=1.6(分米)

答略。

 

3 一辆快车和一辆慢车同时分别从A、B两站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后两车相遇。相遇后快车继续行驶3小时到达乙地。已知慢车每小时比快车少行15千米。求A、B两站相距多少千米?(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此题要是依靠具体的数量进行分析,解题就会遇到困难。如果转换解题思路,用解工程问题的方法可化难为易。

http://www.sumir.cn/image/398.gif

 

慢车每小时行全程的:

http://www.sumir.cn/image/399.gif

A、B两地的距离是:

http://www.sumir.cn/image/400.gif

答略。


阅读(109) 收藏(1)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