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应用题解题方法之十三---比较法

(2010-11-12 23:46:30)
标签:

卷笔刀

应用题

平均速度

价钱

解题方法

杂谈

分类: 边走边拾
十三、比较法

原文网址:http://hi.baidu.com/talenty/home

 

 

通过对应用题条件之间的比较,或难解题与易解题的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研究产生联系与区别的原因,从而发现解题思路的解题方法叫做比较法。

 

在用比较法解应用题时,有些条件可直接比较,有些条件不能直接比较。在条件不能直接比较时,可借助画图、列表等方法比较,也可适当变换题目的陈述方式及数量的大小,创造条件比较。

 

(一)在同一道题内比较

 

在同一道题内比较,就是在同一道题的条件与条件、数量与数量之间的比较,不涉及其他题目。

 

1.直接比较

 

1 五年级甲班要种一些树。如果每人种5棵,则剩下75棵;如果每人种7棵,则缺15棵。问这个班有多少人?这批树苗有多少棵?(适于四年级程度)

解: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就会发现,第二次比第一次每人多种:

7-5=2(棵)

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种:

75+15=90(棵)

90棵中含有多少个2棵就是全班的人数:

90÷2=45(人)

这批树苗的棵数是:

5×45+75=300(棵)

7×45-15=300(棵)

答略。

 

*例2 四季茶庄购进两批茶叶,第一批有35箱绿茶和15箱红茶,共重2925千克。第二批有35箱绿茶和28箱红茶,共重3640千克。两种茶叶每箱各重多少千克?(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将前后两批茶叶的箱数与箱数、重量与重量分别比较,可发现,第二批红茶箱数比第一批红茶箱数多:

28-15=13(箱)

第二批红茶比第一批红茶多:

3640-2925=715(千克)

因此,可得每一箱红茶重量:

715÷13=55(千克)

每一箱绿茶重量:

       2925-55×15)÷35

=(2925-825)÷35

=2100÷35

=60(千克)

答略。

 

2.画图比较

 

有些应用题由于数量关系复杂、抽象,不便于通过直接推理、比较看出数量关系,可借助画图作比较,就容易看出数量关系。

http://hiphotos.baidu.com/talenty/pic/item/6f748b82798191aaf703a67b.jpg

解:作图13-1,比较已修过米数与未修过米数的关系。

 

http://hiphotos.baidu.com/talenty/pic/item/3673b8124e7518f4c2fd7843.jpg

可看出,这段公路一共分为(7+2)份。

http://hiphotos.baidu.com/talenty/pic/item/a850c99579c87671d0135e4d.jpg

答略。

 

3.列表比较

 

有些应用题适于借助列表的方法比较条件。在用列表的方法比较条件时,要把题中的条件摘录下来,尽量按“同事横对,同名竖对”的格式排列成表。这就是说,要尽量使同一件事情的数量横着对齐,使单位名称相同的数量竖着对齐。

 

赵明准备买2千克苹果和3千克梨,共带6.8元钱。到水果店后,他买了3千克苹果和2千克梨,结果缺了0.4元钱。求每千克苹果、梨各多少元钱?(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摘录已知条件排列成表13-1。

13-1

http://hiphotos.baidu.com/talenty/pic/item/1a00f7246eeed7098644f948.jpg

比较①、②两组数量会看出:由于多买了1千克苹果,少买了1千克梨,才缺了0.4元。

可见1千克苹果比1千克梨贵0.4元。

从买2千克苹果、3千克梨的6.8元中去掉买2千克苹果多用的钱,便可以把买2千克苹果当成买2千克梨,则一共买梨(2+3)千克,用钱:

6.8-0.4×2=6(元)

每千克梨的价钱是:

6÷(2+3)=1.2(元)

每千克苹果的价钱是:

1.2+0.4=1.6(元)

答略。

(二)和容易解的题比较

 

当一道应用题比较复杂时,可先回忆过去是不是学过类似的、较容易解的题,回忆起来后,可进行比较,找出联系,从而找到解题途径。

 

1.与常见题比较

 

4名骑兵轮流骑3匹马,行8千米远的路程,每人骑马行的路程相等。求每人骑马行的路程是多少?(适于四年级程度)

小学生对这类题不易理解,如与下面的常见题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3篮苹果,每篮8个,平均分给4人,每人得几个?

把这两道题中的条件都摘录下来,一一对应地排列起来:

3匹马………………………3篮苹果

每匹马都行8千米…………每篮都装8个苹果

4人骑马行的路程相等……4人得到的苹果一样多

解答“苹果”这道题的方法是:

8×3÷4

通过这样的比较,自然会想出解题的方法。

解:8×3÷4=6(千米)

答:每人骑马行的路程是6千米。

 

2.与基本题比较

 

甲、乙两地相距10.5千米,某人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走5千米,从乙地到甲地每小时走3千米。求他往返于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适于五年级程度)

在解答此题时,有的同学可能这样解:(5+3)÷2=4(千米)。这是错误的。

把上题与下面的题作比较,就会发现问题。

甲、乙两地相距12千米,某人从甲地到乙地走了4小时,他每小时平均走多少千米?

解此题的方法是:12÷4=3(千米)。这是总路程÷总的时间=平均速度。

前面的解法不符合“总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这个公式,所以是错误的。

解:本题的总路程是:

10.5×2

总时间是:

10.5÷5+10.5÷3

所以他往返的平均速度是:

10.5×2÷(10.5÷5+10.5÷3)=3.75(千米/小时)

答略。

 

3.把逆向题与顺向题比较

 

例王明与李平共有糖若干块。王明的糖比李平的糖多 http://hiphotos.baidu.com/talenty/pic/item/ac37574ef3cb0a33b2de0555.jpg

题,不易找出解题方法。

把这道题与类似的一道顺向思维的题比较一下,就可得出解题方法。

 

http://hiphotos.baidu.com/talenty/pic/item/3ea1d462c1ac3ee7e6113a53.jpg

答略。

(三)创造条件比较

 

对那些不能以题中现有条件与相关条件进行比较的应用题,应适当变换条件,创造可以比较的条件,再进行比较。

 

*例1 学校食堂第一次买来2袋大米和3袋面粉,共275千克;第二次买来5袋大米和4袋面粉,共600千克。求1袋大米和1袋面粉各重多少千克?(适于五年级程度)解:摘录题中条件,列成表13-2。

13-2

http://hiphotos.baidu.com/talenty/pic/item/f6b5267f4ab5dc3229388a5d.jpg

从表13-2中的条件看,题中条件不能直接比较。此时要创造条件比较。

因为大米袋数2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10,所以把第一次买来的袋数2乘以5(把面粉的袋数3,重量275也要乘以5),把第二次买来的袋数乘以2(把面粉的袋数4,重量600也要乘以2),得表13-3。

此时题中条件便可以比较了。

13-3

http://hiphotos.baidu.com/talenty/pic/item/205e2797a970e65754fb9659.jpg

看表13-3,把两次买来粮食的数量比较一下,大米的袋数相同,面粉第一次比第二次多买:

15-8=7(袋)

因此,第一次买的粮食比第二次多:

1375-1200=175(千克)

每袋面粉重:

175÷7=25(千克)

每袋大米重:

         275-25×3)÷2

=(275-75)÷2

=100(千克)

答略。

 

*例2 1支铅笔、2块橡皮、3把卷笔刀共值2.35元;2支铅笔、3块橡皮、4把卷笔刀共值3.30元;3支铅笔、3块橡皮、5把卷笔刀共值4.05元。求1支铅笔、1块橡皮、1把卷笔刀各值多少钱?(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摘录题中条件排列成表13-4。

13-4

http://hiphotos.baidu.com/talenty/pic/item/bbe364382a764a1996ddd85b.jpg

从表13-4看,题中条件不能直接比较。因此,要创造条件比较。

因为橡皮的块数2、3、3的最小公倍数是6,所以①×3,②×2,③×2,得表13-5。此时题中条件便可以比较了。

13-5

http://hiphotos.baidu.com/talenty/pic/item/2d0335a8047b568bca130c26.jpg

-⑤,得:

2支铅笔价钱+2把卷笔刀价钱=1.5(元),即,

1支铅笔价钱+1把卷笔刀价钱=0.75(元)…………………………⑦

-④,得:

3支铅笔价钱+1把卷笔刀价钱=1.05(元)…………………………⑧

-⑦,得:

2支铅笔价钱=0.30(元)

1支铅笔价钱=0.15(元)

1支铅笔价钱0.15元代入⑦,得出1把卷笔刀的价钱是:

0.75-0.15=0.60(元)

根据①可求出一块橡皮的价钱数:

        2.35-0.15-0.6×3)÷2

=0.4÷2

=0.2(元)

答略。

 

*3 甲、乙两人共需做140个零件,甲做了自己任务的80%,乙做了自己任务的75%,这时甲、乙共剩下32个零件未完成。求甲、乙两人各需做多少个零件?(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已知“甲做了自己任务的80%,乙做了自己任务的75%”后共剩下32个零件,甲、乙两人所做零件个数不相等,因此,甲所做零件的80%与乙所做零件的75%不可直接比较。此时就要创造条件比较了。

已知甲做自己任务的80%,假设乙也做自己任务的80%,那么甲乙就共剩下零件:

140×(1-80%)=28(个)

这比原来已知的“甲、乙共剩下32个零件”少:

32-28=4(个)

4个所对应的分率是:

80%-75%=5%

所以,乙需做的零件是:

4÷5%=80(个)

甲需做的零件是:

140-80=60(个)

答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