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圣诞节真实来历 |
分类: 基督教等 |
(圣诞故事系列之三)
“圣诞节”的真实来历
张放
圣诞节的来历的故事里,并不是我们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充满了鲜花和礼物,而是充满了骚乱与暴动。过去的欧洲人(在美国这个国家还没有建立以前的时候)主要以庆祝一年中最长的夜晚,也就是冬至之夜为主要庆典内容。因为从冬至这一天起,白天就越来越长了,也就是说,太阳又可以有更多时间与我们呆在一起了。这一天里,欧洲人要把一些不能过冬的家畜宰杀掉,然后从12月晚些时候,就开始大摆酒席,一直吃喝玩乐到来年的1月底。德国的异教徒们都崇拜一个叫奥登(Oden)的神,这个神很让人感到害怕。衪在夜晚来临时,在每个家的房子上面飞翔,衪要给一些衪看着不错的人以祝福,还要给一些衪认为很糟糕的人以诅咒。
(有专门出版Yuletide音乐集的音乐作品)
斯堪底那维亚半岛上的人们则是以庆祝一种叫作Yuletide为主要内容。那么,什么叫Yuletide?这个词由Yulefest, Yules, Jul, Juletid, Julfest, Jül, Jól, Joul, Joulu, Jõulud, Joelfeest, Géol, Feailley Geul一种下来,一直演变为今天的Christmas,。但它当初最主要的含义还是Midwinter,所谓“仲冬”。(如果把midsummer可以说成是“仲夏”,也就有了仲春,仲秋和仲冬了。)每家都要烧一根巨大的木头,然后大家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地欢庆着这一天的到来,直至那根木头被烧成灰烬方才结束。
(注意图下面的文字:Yule
Log,就是我上面所说的“巨大的木头”的意思)
在罗马呢,那里的人们则是以庆祝土星为主要内容。他们在欢庆过程中,一定要大声叫嚷着。欢庆的日子一般是每年的12月17日直至24日。他们为什么对土星情有独钟呢?因为他们认为土星是农业之神。要想来年获得丰收,则必须以农业之神为大。欢庆内容包括我们现在常挂在嘴边的所谓“嘉年华”活动,其实,什么“嘉年华”?不过就是香港人玩的殖民地英语翻译:“carnival”,“狂欢节”或者叫“吵闹节”是也。人们在这几天里,大吃大喝,狂欢作乐,遍地都是聚赌者。这一天里,没有什么贵族与平民,大家一律平等。奴隶可以穿上他们的主人的衣服,也可以对主人的命令置之不理。孩子可以对父母们大声呵斥。另外,罗马人还有两个节日,也都是在冬至那天的一左一右庆祝。
公元四世纪时,教会决定全世界所有的基督徒也需要在12月里定下某一天作为一个节日来庆贺,以对抗上面所讲述的那种异教徒的冬至庆祝活动。教会于是选定每年的12月25日作为节日来庆祝。随后的几百年间,这个日子越来越赢得人们的认可。等到了九世纪时,这个日子就完全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节日来加以庆祝了。不过,那时,这个日子比耶稣受难日和复活日还是逊色不少。
不过中世纪时,最开始过圣诞节,却也并不是太太平平地过的。由于有了圣诞节,自然地,过土星农业神的节日的人气就大不如以前了。有些人开始过圣诞节时,总是忘不了要把过土星农业神节的风气给带来,要狂欢取乐,要酩酊大醉,要行为粗俗,而且还要唱一些赞美金钱高于一切的歌曲。这使得纯粹的基督徒很不爽,他们认为,这样过圣诞节,简直就是在亵渎神灵。
英国历史书中甚至有记载说,1645年克伦威尔掌控英国时,甚至取消了圣诞节。圣诞节的装点被禁止了,并派士兵在大街上巡逻,一发现有庆祝圣诞节的人立刻抓起来。此后,在北美洲,清教徒们也受到了几乎相同的遭遇:1659年到1681年,美国的波士顿甚至把庆祝圣诞节定性为违法行为。
后来进入18世纪以及后来的19世纪,圣诞节渐渐开始得到了人们的认同。美国纽约有位名叫华盛顿·欧文的著名作家就写出了很多关于圣诞节方面的故事。故事中把已有的传统习俗给美国化了,并把圣诞节说成是英国绅士的风俗,讲给了美国人听。1846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德国丈夫阿尔伯特王储将一株圣诞树赠送给了温莎城堡。从此,在英国和美国开始过起了圣诞节。并且,一定要有一株圣诞树才成。
进入了20世纪和今天的21世纪,圣诞节的宗教意味越来越少,而取而代之的是商业味道。关于这些,是后话了。呵呵,先说到此吧。
另请关注“圣诞话题”博文:《耶稣基督真的是出生于12月25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