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顾彬的新观点带来新震撼

(2007-09-06 02:12:12)
分类: 东西文化

顾彬的新观点带来新震撼

 

张放

 

 

常言道,远来的和尚好念经。一个叫顾彬的德国的家伙,这两年不断地给中国文化界带来新的“经文”,也同时,带来不小的震动。这次,他又放炮了。他说,金庸无法替代鲁迅,并说,100年后,如果德国人看中国人写的书的话,还是会看鲁迅的书,而不一定会读金庸。因为鲁迅是思想家,而金庸不是。他并且就写作手法坚定地下结论说,金庸的写作手法早已经在德国过时了。

 

面对中国有些学校开始在中学课本吸纳金庸而放弃鲁迅的趋势,顾彬的这番话,我以为,还是有让国人深刻思考的广大空间的。首先是在思考方面。

 

顾彬认为,“鲁迅是中国20世纪最能代表现代性的作家,金庸只是个传统的作家。”他接着说,“对我来说,金庸在写作上代表的是一种退步,”他理解为什么很多读者不愿意读鲁迅的作品,“因为鲁迅作品中的叙述者是一种不可靠的现代性的叙述者,读者不愿意在阅读的时候需要不停地思考‘叙述者的立场是什么’、‘主人公的立场是什么’、‘我自己的立场又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而金庸作品中的叙述者什么都告诉读者了,读者也不需要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

 

这,正是一个来自德国的学者对金庸与鲁迅的根本看法。显然,德国是个更倾向于产生思想家的地方,有黑格尔,康德,尼采,……。(尽管也会出现希特勒式的非理性人物。)顾彬显然被印上了这一非常鲜明的德国人思维的痕迹。至少他喜欢鲁迅,因为鲁迅常常会令他思考。金庸在顾彬的眼中却很不幸,并不具备这一功能。

 

当然,我们中国人会说,你德国人读与不读金庸与我们并无什么干系,我们还是喜欢读金庸,而反对读鲁迅,因为鲁迅总在催促我们思考问题。况且,我们中国这个地方不是德国,更不是一个习惯于产生思想家的地方。我们有一个孔子就够了,还要什么呢?或者我们还可以加上一句说,我们中国人根本就不喜欢思考,那是几个德国哲学家或什么地方的哲学家或思想家玩的把戏,我们要的是电视秀场,要的是太平盛世,要的是快男快女,要的是80后作品的不断的炒作,要的是频频“出彩”的杨二车娜姆。这些东西多么简单易懂,多么让人感到愉悦,又多么不让人伤脑筋,最重要的是,多么让我们不用思考!

 

因此,不出意外的话,顾彬的这一观点,也会像他发表的其他观点一样,可能会招致众多中国人的谩骂或攻击。

 

接着,顾彬并没有只提出这一观点了事,他继续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他提出一个更辛辣也更令人思考的问题。他认为,现在大部分中国学者看不懂鲁迅作品中深层次的意义,因为他们不懂外语,他们不会德语和日语。因此他们无法透过德国文化和日本文化来阅读鲁迅的作品。很明显,顾彬又捅到了我们很多学者或作家们的软肋上面。

 

他不无恶毒地以尼采举例:“鲁迅读过尼采的德文原著,他的作品中有很重的尼采的痕迹。所以有人把鲁迅比喻成‘中国的尼采’。尼采是一个伟大的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思想家。”顾彬在此显然强调的并不是鲁迅是不是中国的尼采,而是更偏重地提出,鲁迅是个思考者,而且是个“非常可怕的”思想家。如果看他在接受《德国之声》记者的采访内容,我们就不难得出结论,他对当今的众多中国作家相当不以为然,他甚至对中国很多作家三个月内就能出版一本书的速度,感到害怕,因为那样的作品中,很难有什么深度思考的痕迹在里面。他的参照值又是那个可恶的喜欢思考的德国。

 

顾彬感慨地说,在德国,一个中等水平的作家,一年充其量只能创作出100页左右的东西出来。也就是说,如果是一本350页左右的书,至少要花上三年半以上的时间,才能算基本完成。这三年半,作家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辛苦。作者要不断地修改,加工润色,更要不断地思考。这样,也才刚刚够得上一个所谓的“中等水平的作家”的要求。更不会有人轻易就把“著名”“闻名”等字眼冠以这些人的头上。

 

显然,在一个年经济增长率为10%左右的中国,这种写作速度就非常落伍了,这种写作态度也因之令一些焦急的读者不满意,也更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况且,我们真有那么多可以让作家们思考的事情吗?或者说,真有经过鲁迅那种思考才能发表的作品吗?。所以,当顾彬称赞鲁迅说,“对我来说,鲁迅也是一个非常可怕危险的思想家。”时,我们很多人其实并不懂得顾彬在说些什么,也就是一件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我们可以勿论顾彬对鲁迅和金庸的评价正确与否,更不去谈论中国作家还有没有可能写出类似鲁迅那样的作品,也不说鲁迅催人思考的写作技能。单说顾彬评论中国的大部分学者(或作家)的外语水平的观点,我看,就非常有见地。

 

君不见,现在还有一些所谓的学者或作家,还仍然以读不上来26个英语字母,为一骄傲幸事;这些人还仍然承袭着中国文人骨子里的那股酸臭劲,硬在不懂的地方装潇洒,楞把“不会外语”当理说。其实,顾彬所说的关于中国学者或作家们不懂外语,却还要装的事情,早在80年代就已经露出端倪。那时有个所谓写西藏的作家,也是连26个英文字母也读不上来的人,居然白纸黑字地赞扬起英国小说家毛姆来。他念念有词地说,读毛姆的作品(事实上是翻译作品),才感受到毛姆写人物的对白之精彩,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说句实在话,连26个字母都背不下来的人,单凭翻译作品,竟这样大胆评价毛姆,尤其是评价毛姆对白写得好与不好,只让我等之人当时感到一阵阵惊愕。现在感到的,除了惊愕以外,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悲哀或者说某种黑色幽默罢了。

 

他的这种评论是廉价的,也是不负责任的,也会令人不禁发问,连26个字母都不会的人,或者说都懒着学会的人,在并没有能力读懂原文的前提下,评价一个具有思想家气质的作家的作品,会有什么真正意义的建树吗?实际上,读原著与读译文的感受之差异,任何有读原文作品经验的人都会有同样感受:有时那种差异之大,真让人连呼吸都感到了困难。正如顾彬上面所说的那样,如果连原文都“看不懂……的学者”,他“又怎么能比较出……和……之间的相似性”或特殊性呢?

 

鲁迅是研究过外语并在外语方面有相当造诣之人。他的作品也因为深受德国哲学家原文的影响,而更具有让人思考的能力。这一点我们不能不一再强调。反观我们的一些作家甚至包括研究鲁迅的人,又有几个能称得上哪怕是个“会点儿外语”的人才呢?难道这些人也要步那个80年代写西藏者后尘,要好生评论一番什么什么伟大作家的(翻译)作品有多么伟大么?

 

当然,一个极受到德国学者吹捧的鲁迅,到底有没有可能被金庸所替代,并不是顾彬之流所能决定的,不过,至少顾彬所提出来的观点,还是应该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尽管顾彬一再强调的是,“一个学者不应代表主流。他应该是少数的。”如果有很多中国人都同意他的观点,那只会让他觉得自己有问题了。

 

他的观点诚然有可能不代表多数,但他的观点到底有没有问题,或者说有没有可能被国人所接受,则又成为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