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士们,先生们”称呼在中国适用吗?

(2007-06-18 00:27:42)
分类: 热点话题

“女士们,先生们”称呼在中国适用吗?

 

张放

 

 

前些天,就“中式英语”,鄙人发表了一篇博文,基本上赢得个“满堂彩”。英语学得一塌糊涂之人,马上跟贴,坚决支持鄙人的观点。英语习得有点模样的人,则有些左右摇摆。而自认为英语学到了“一把刷子”(象样__北方土语)的人,则对鄙人的观点大加挞伐。

 

再后来,鄙人又写就一篇博文,说的是如果“同志”称呼没了,怎么办?一时间,天昏地黑,妖魔鬼怪,牛鬼蛇神。却也让鄙人直感到好笑。因为大多数人根本不喜欢细读博文就开始评论,引得鄙人不禁哈哈大笑出来,连连在内心深处说:“高,高,实在是高”。鄙人指的是鄙人的手法很高。

 

这几天,鄙人又想了一个问题,又是一个“装灯装相”(装逼__北方粗语)之人整天喜欢使用,甚至有点卖弄的称呼;可总是被使用得不是个地方不提,还有些“咯拉八生”(半生不熟__北方土语)的感觉,即改装为“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原装为“女士们,先生们”在西方最普通也最吻合西方文化的一种称呼。

 

这乍说地呢?

 

先说“女士们,先生们”的真正来源吧:这称呼压根儿就不是俺们中华民族这人种能想得出来的。这称呼百分百是个舶来品,而且是个一点没有走味的原装正品。凡去过国外的国人都会有种感受,尤其是去过国外的中国女人们,则更是感受深刻:老外那地方,从来都是把女人作为全社会宠爱的对象加以对待的:女人优先!看人家那称呼:“女士们,先生们”,我们也就明白个八九不离十了。

 

女人永远是坐着的,男人永远是站着的;女人永远是对的,男人永远是微笑的;女人永远是娇嫩的,男人永远是“谄媚”的;女人永远是被男人宠的,男人永远是流汗也心甘情愿的。女人从小就是迷人的,男人从小就是嘴甜的。

 

看看,这问题不就来了吗?

 

在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女人永远是站着的,男人永远是坐着的;女人永远是头发长见识短的,男人永远是高瞻远瞩的;女人永远是柴米油盐操持家务的,男人永远是远大理想平天下的;女人永远是给男人面子的,男人永远是给了面子更装相的。女人从小就是准备为男人服务的,男人从小就是“小男子汉”的,或用现代词,叫从小装酷的。

 

再接下来,则更有趣:

 

当官的永远是男人,女人当官的,则人数少之又少;当官的男人永远是对的,女人当官的,则属于“聋子耳朵”__配搭,说话没什么对错可言。当官的男人永远是端着的,保持“权”所散发出来的“威”的,而女人当官的,总在说话或发言之后,再听男的当官的最后拍个板,定个夺。男人从小就是“学而优”则仕,则娶,则乐,则一切的。而女人则从小“琴棋书”还得加个“画”,还是为了配合男人装逼,或为“悦己”者而努力的。

 

就这样,中国人拖着中国文化,糊里糊涂地地走到了今天,走到了洋鬼子的文化无孔不入的今天,走到了洋鬼子的语言成了中国第一外语的今天,走到了洋鬼子放个屁都闻着有“洋味”的今天,走到了洋鬼子的咖啡,可乐,汉堡包,牛仔裤,hello, 点头“爷死”,摇头“闹”的今天,走到了见了女人也想变个洋人,也想给提供个方便,却总是羞羞搭搭,扭扭捏捏,胡勾八扯(扯蛋__北方土语)的今天,直走到了连开个什么大型会议,也照葫芦画瓢地来上一句“女士们,先生们”的今天,可这“女士们,先生们”的开场白怎么说着有些别扭?于是说着说着,就终于与中国传统上蔑视女人的文化嫁接到了一起,出现了媾和后产生的一句“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的怪怪的称呼来。

 

不伦不类?像驴像马?像杂种?

 

不对啊,我怎么忽然想到90年代初流行的一首香港歌,像雾像雨又像风呢?还好像有点像夏天里的冰雹,冬天里的春雨,狗唇不对狼嘴了?

 

你怎么骂人?有人一定这么问。

 

休怪老夫。鄙人并非无礼之徒矣!

 

也许是那句“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出了问题,呵呵,真不是鄙人的毛病!这不是明摆着把领导和各位来宾都当成了“中性人”了吗!!!而这就是很多人每天开会时使用着的开场白啊!“提另隔”(另外__北方土语)把尊敬的领导和来宾,或尊敬地,或拍马地提出来,这不是出了逻辑错误,骂领导和来宾非女,非男了吗?真逗。一个非常简单的“ladies and gentlemen”,到了汉语中,就这样硬生生地给汉化了,给汉文化化了,给“汉”了。

 

于是,就出现了一种非常滑稽的情形:学过几天英语的人,或非常喜欢使用中式英语的人,听到有人这样开场致辞,叫他翻译,他还真的还原不回去了。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回译法”(我编造的词,一听一过)。什么“Distinguished leaders, honored guests,”然后才加上“Ladies and gentlemen”。令英语出现了“Long time no see”__最著名的中式英语“好久不见”之后,更加中国化,或者说更加中国文化化的中式英语,或叫英式汉语(?)出来。

 

其实,英语中,甭管有多大的官在场,一句“女士们,先生们”就全包括了,但一定得是先说女人,后说男。因为如上所述,人家把女人当回事,我是说,没有邪念地当回事。男人们只有在女人坐着男人站着的当儿,方现男子汉形象;男人们只有在为女人开门,开所有的门,之后自己方才进门,方现绅士形象;男人们只为女人拉开椅子,并先请女人落座,自己方才坐下,方现有文化有品位形象;男人们官位再高,也得懂礼节地向女人表示自己对女性的敬意,比如点头,比如微笑,比如手碰帽沿,比如简单交谈,方现男人是个男人的形象。

 

而所有这些,在我们这个表面洋化,实质没有任何改变的国度里实施起来,鄙人认为,一定,不,是注定,不,是命定不会行得通的。因为中国男人们还从未把女人当第一位的,本位的不是女人,而是“官”。而当官的似乎也没这细胞,想不起来他们之前还有什么其他人,尤其是女人会冠冕堂皇地被摆到他们的前面来?至于大部分中国的男人们,也玩不了这纯的洋玩艺儿。最要命的,是中国的女人们还没有什么思想准备,至少还没有从卑微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还受不了这洋式玩艺儿的恭维。你突然把女人们摆到了第一位,就会有太多的中国人,习惯地问,你什么意思?万一你走得更远一些,突兀地冲陌生女人一笑,那会让女人怎么想?当然,如果老外那么一笑,那就不一样了,那就是“百媚生”啊!

 

那这可怎么办呢?于是,女人们还是自觉地把自己“眯了起来”(隐藏__北方土语),还是把自己摆到“领导”和“来宾”们的后面。也就不由自主地将第一位让还给了“本位”的官。使领导们和来宾们在前,成为不男不女的样子。这样,就舒服了,就帖妥了,就安心了,就女人味了,也就第二性了。而拍马屁的翻译官们,喜欢玩弄词藻的男人们,也就在这句洋式称呼中,自觉不自觉地把“官本位”凸显了出来,使自己却不失一种“洋味”、“开放味”、又有一种“出国见过大世面味”。从未敢把自己摆到男人前面的女人们听到有领导和来宾在前面遮风避雨,好一个乐字了得,当官就从来没把女人当第一位的男人们听了,好一个爽字得了。

 

结论:

看来,我们还真需要这种汉化了的粘满洋味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的中式称呼,而不必像鄙人这样,硬生生地把领导和来宾们的性别搞错啊。

 

呵呵,好,实在是好啊。

 

另请关注《我与美国神秘诗人的神秘关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