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热点话题 |
天堂之路应是寂寞的
张放
一个早年明星死了,一个明日黄花谢了,一个因致命疾病缠身才意识到应从窄的佛门抛弃凡俗世界的人与凡世诀别了,一个有钱的生意人顾不了财富去了,一个与林妹妹长得一点都不像的40多岁的中年妇女走了,这人年轻时演过林妹妹。这本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件死讯,竟招蜂引蝶般使整个中国网络博客人三步一回头地感慨叹息,五步一痛哭地顿足捶胸!十行写一个林妹妹地抒发着莫名其妙的情怀。一片喧嚣与嘈杂声!真乃十年内一大奇观(按互联网开始在中国普及时算起)!
我怎么看也没看明白,这人的死与其他人的死有什么不同。更没看明白这人与其他人有什么干系,尤其与林妹妹有什么必然联系。于是,没有办法,我把自己变作一个看客,跑到最远处,爬到一棵很高很高的树上,像观赏着一出大戏一样,欣赏着这盛大的网上祭奠仪式。还不时地向旁人打听,想努力弄明白死的人到底活着时除了做一次林妹妹外,另外做了些什么,竟令这么多人毫不思考成本地将所有最表现怜悯心,慈悲心,最表达崇高敬意的方块字进行了总动员?将所有最表现死者死得深刻并猛然把整个社会道德水准提升到前所未有高度的方块文字,进行了总排序?一种思维定式困扰了我:究竟她之死重于了山东的泰山,还是轻于了农村里的鸡毛?百思不得其解,我竟然得出一个奇怪的赞叹,并如获至宝地写到博客里:
哦,这早年明星、明日黄花、才做几天尼姑的普通有钱女人哟,
死得好壮观,
死得好美丽,
死得好是时候,
死得好不热闹,
死得好有喧嚣气氛!
真是“一死激起千层浪”。无数相关和不相关的人,一下子从天而降,猛然间从地里钻出,满满地挤在窄窄的博客网络上,前呼后拥地簇拥在宽宽敞敞的博客的“发表文章”的空白处,争先恐后地述说着自己与她相关和不相关的话题。于是,整个网络,成了一个巨大的垃圾桶,有心里临时装满爱的,图个说个痛快,有嘴里现装祝福的话的,图个吐个干净。几乎人人都与这演过林妹妹角色的人扯上了关系,几乎个个都说上几句这个林妹妹的好的话。很快地,这位四十几岁的“林妹妹”,带着太多装着祝福话语的垃圾袋,带着几吨重的.com和.blog的留言与评论,随着近乎刺耳的喧嚣与吵闹声,一路狂奔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快抵达极乐世界的一瞬间,我似乎看到她回转身来,用一张今非昔比、让人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林妹妹”模样的奇怪的温柔脸孔,向模糊如云的众多博主们挥挥手,不留下一片云彩地道声“珍重”,再添加一句,说,我林妹妹还爱着你们,就消失在视线尽头了?
呵呵,哈哈……
真对不起,这么一出婉约动人的剧本,我竟然会讲得不由自主地乐出声来,实在刹风景,大刹风景。也真有亵渎众多博主崇高心意之嫌。罪过,罪过。
可看客的我就是不明白,这人的死与其他人的死有何不同,更不明白这人与其他人有什么干系,尤其与林妹妹有什么必然联系。
于是,我想到了“荒诞”二字,用这个词来形容此时的感受,真是太贴切了。我不禁自问,怎么,我们中国人也有了荒诞意识?原以为,几十年前在西方现代文学作品中无数次出现过的荒诞剧,我穷一生时间,也不会有幸看到,可居然在21世纪的头十年内,竟然有幸观赏到了。而且所看到的,应该是荒诞不经剧本中一出可能成为经典之作的大作品。
演过一次林妹妹的女人,之后走的却是从商路,与林妹妹根本没有什么关联,死时却被冠以“林妹妹”。荒诞。
演过一次林妹妹的女人,死时却削发为尼,成了出家人。与林妹妹还是没什么关联。再荒诞。
演过一次林妹妹的女人,临死前的照片中,一点林妹妹的影子也看不到,却硬生生被叫成林妹妹。仍然是荒诞。
荒诞剧来到高潮段落:这位四十几岁的陈姓中年妇女,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成为亿万富姐。于是,有跳梁小丑跑出来说,她偷了税漏了税。本来面对举报,人们更多感到的,应是一种喜悦,一种如释重负,一种“原来你也一样”的心绪。可奇怪的是,这次,没人愿意听这疯话,这次,没人在意这不小的小情节,这次,突然以“爱”和“关注”为主线,任剧情自由自在地发展下去。众多人眼含泪水地问,自己心中的林妹妹为什么把自己弄成这么凄惨,怎么能先变成尼姑,再忍心让我们心中最纯洁的林妹妹形象走了形后,离开这个尘世呢?媒体在哀嚎,千万博客笔下在流血。她成了喧嚣与嘈杂声中被倾吐情绪的真正主角。我翻阅着,翻阅着,再翻阅着,发现几乎所有网站,都在近乎疯狂地说着此事;发现 100个人的博文中,至少有95个人写出了与她有关的内容!
哦,幸运的我,荒诞剧的看客,目睹了成千上万垃圾一样的文字,蜂拥而至,数小时数天数周地包围并缠绕这个假林妹妹后,也跟随着到达了荒诞剧的高潮领域,与剧情一起在巅峰上感受着荒唐与喜乐。
哦,高潮中的我,竟然荒诞不经地背诵起莎士比亚的诗句:“生存还是毁灭,”真是个问题啊。“默默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间无涯的苦难,通过争斗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依我看,这样死去是最好的,那颗灵魂说不定真成了最高贵之灵魂?
哦,高潮迭起中的我,又莫名其妙地想起T.S.爱略特的《荒原》中的诗句:
叹息,短促而稀少,吐了出来,
……
去年你种在你花园里的尸首,
它发芽了吗?今年会开花吗?
……
你!虚伪的读者!-----我的同类-----我的兄弟!”
这是我们心中的荒原吗?
荒诞的网络。
荒诞的博客,
荒诞的文字,
荒诞的莎士比亚,
荒诞的爱略特!
就像一个人哈哈大笑几分钟后,突然会停止并有些默然一样,经历高潮迭起的荒诞感觉后,我脑中一下子涌起三个有些逻辑性的问题:
我们千万人和媒体真的关注这个陈姓女人吗?
这女人的命运与所扮演过的戏剧中人,有必然联系吗?
临终前归佛门,抱佛脚,来得及吗?活着时,又有几个人真弄清楚其意图所在?
在剧本达到高潮后开始迅速走低的过程中,我努力地撇开荒诞意味,自我解嘲地把玩着这三个似乎最不显得荒诞的问题:
仔细观察后,我发现,网络上根本没几个人认识这个陈姓女人。她只是四十几岁的人们记忆中的模糊不清的一种映象,更准确地说,是断断续续,不相衔接,破损了的20几年前的镜头画面中的几个黑白画面,想也想不起来。这是一。
此外,现实地说,遑论20年前扮演过什么角色,就是2年前甚至2个月前扮演过什么角色,扮演者与剧中人又有什么必然联系?至少笨拙如我的人,看不出来有什么必然联系。我只看到一个又一个今红明衰的艺人们,演角色是一回事,过什么日子则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与角色无关,只与人性有关。真把剧中人与艺人生活硬生生联在一起的话,那博客人岂不太累,也太可怜?那么多清朝的、明朝的、元朝的、宋朝的、唐朝的以及什么什么朝的皇帝皇妃皇儿皇女皇什么的,难道都要如此这般来过一遍?那么多林妹妹李妹妹王妹妹张妹妹们,真的都要如此祭奠一通,忙得过来吗?这是二。
另外,从灵魂层面上论,行将就木之人和健康活着的人,所思所想,完全不是一回事。人生即将谢幕时,内心追求什么,信仰什么,绝对不是活得好好之人所能想像得到的。而且,关键的是,死去之人,不论踏上或西方极乐世界,或天国,或炼狱,或地狱,或任何我们不能名状的地方之路时,有个前提:一定永远是独自前往的,寂寞前往的,静静前往的。身后最不需要的,可能就是一片片嘈杂如苍蝇叫,如野狼嚎的与死者无关的喧嚣声。这是三。
剧本来到最重要的结尾部分:死后。
而关于死后,连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文豪莎士比亚都说不清,又怎么能指望我们说得更为明白呢?那何不如再诵读一下莎翁的话吧。
“……
如果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
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
谁又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换来的小人的鄙视?”
……
“谁又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压迫下呻吟流汗?
于是,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散场了。我还像个看客一样,趴在高高的树上,一遍又一遍地背诵着莎士比亚和爱略特等人充满人生荒诞意义的名诗,还余韵未了地带着荒诞的心情,体会着21世纪在浪漫东方国度里上演的生与死的荒诞戏剧中的荒诞意义。我为媒体的荒诞感到骄傲,也为千万博主们的荒诞感到骄傲。于是,我决定把先前准备好的,说也一定说不明白的赞美剧本的话,祝福剧本的话,和一些狗屁不通的话,都统统留给自己,留给沉默,留给以后。我将与众多博主们一起完成荒诞大戏的最后部分:散场离去,走在各自的路上,我们便彼此无关。一如那陈姓女人活着时,我们彼此无关一样。
如果说有什么相关的话,那就是我们彼此上路时的情形有所不同。有人在荒诞不经的祝福话语的陪伴中上路,在嘈杂和喧嚣声中踏上极乐世界之路,一如林妹妹。而我,或你,或他,或她,则可能将独自地,也必须是独自地,但一定会有些寂寞地踏上可能通往地狱,抑或通往天堂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