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级PIB《追风筝的人》优秀研读报告(一)

(2014-09-24 20:54:06)
标签:

附中国际部

高中语文

研读报告

追风筝的人

分类: 高考语文作文指导

                                       “自选作品”模块 

《追风筝的人》

优秀研读报告

2013级PIB《追风筝的人》优秀研读报告(一)

为你,千千万万遍!

 

心绪为线牵纸鸢

—— 《追风筝的人》风筝意象的分析

陈舒意

    摘要:在本文中将以人物的心理变化与社会环境为核心来剖析《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意象,风筝在这篇小说中一直充当着人们心理活动与社会变迁的承载体,所以它是贯穿全文的极为重要的线索。

    关键词:风筝,意象,人物情感,社会环境

     一、引言

    卡勒德.胡赛尼,一位呼吸美国空气却拥有着阿富汗灵魂的作者,在他的笔下,阿米尔和哈桑的故事给人以飘渺却又真实的感觉。飘渺是因为小说人物的命运重叠交织,情节跌宕起伏;而真实是因为那些对人性美与丑恶赤裸裸的描写和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然而,这一切的感受都赋予与风筝这一给人以脆弱感的意象上,以此呼唤活生生的爱与自由。

    追风筝的人,是阿米尔,是哈桑也是父亲。阿米尔儿时为了得到父亲的爱二背叛了哈桑,目睹了他受辱的过程却又逼他离开喀布尔。此时的阿富汗从富足的天堂变成了硝烟弥漫之地,阿米尔父子二人逃亡美国,并度过了二十多年的美好父子生活。父亲死后,依然愧疚的阿米尔得知哈桑就是自己的弟弟终于踏上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去追逐那些心灵的风筝。

    二、风筝意象的解析

    意象,从二十世纪初就是现代西方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信息传递媒介,他的影响从诗歌一直蔓延到小说的创作。在中国《周易系辞》中也提到意象,即“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文学意象是有具体感的实物,不加渲染,不需华丽辞藻,是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性的集合体。一个意象,可以将社会的变迁与人物心里相系,使整篇故事有着时代感与具体感,细腻存在于暗喻,炽烈存在于明喻。

    《追风筝的人》笔调平缓而细腻,风筝的影像存在于书的每一页。阿富汗与友情的巨变与孩提时代美好的天真形成巨大的反差,给人以撕裂的痛,犹如看见爱与自由人生的风筝轰然坠落。

(一)爱,脆弱的风筝

    风筝是小说的核心意象;爱,是所有感情的核心体现。爱如风筝,需要精心的维护,因为它是敏感而脆弱的存在;爱是风筝,是美丽的,但经不起摧残。

    文中的阿米尔与父亲的感情一直是风雨飘摇般的存在,父亲所追逐的是刚强而拥有魄力的勇敢,并非阿米尔那文人般的纤弱气质。阿米尔不断寻觅着唤回父爱的方法,最终找到了风筝。风筝比赛就这样,竟然成为了父爱的橄榄枝。父子之爱是面风筝,阿米尔渴望靠近爱的心绪为线想紧紧缠绕住父亲流转的目光。

    父亲盲目的追逐着他心中的“勇敢”,血淋淋的拼斗只有胜者为王,他的期冀成为了玻璃屑,阿米尔愈想拉住爱便就愈加的鲜血淋漓。父亲有着阿富汗民族勇敢的精神,但是他没有爱的包容。真正的爱是包容的温暖,是体贴的心,面对爱,父亲有着难以弥补的残失。

    “阿米尔”,这淡淡的三个字永远的敲在哈桑的心头,“为你,千千万万遍”也永生的刻在阿米尔的灵魂里。他们用兄弟般的感情牵引着友谊的风筝,天淡天青,宿雨沾襟,然而一切的美好在人性面前都显得那么不堪一击。

    小说中的阿米尔为了父爱而不惜代价让风筝比赛成为了美好的终结点,然而,这一切不能完全地归罪于他自己。千百年来,“人无完人”这寥寥四字便道尽了人性就是残缺的存在,人性就是这样既释放爱而又拥有自私。人性也就这样成为了割破二人彼此紧握的双手的玻璃。爱和人性是彼此相依有彼此矛盾的存在,没有人能够在人生的每个关口都以爱的名义倾其所有。

    爱与友谊的伤痛,归根结底父亲才是一切的始作俑者。父亲喜欢风筝,这隐隐的暗喻了从父辈开始一切温暖的不确定。

    阿米尔说父亲爱母亲并称呼她为“我美丽的公主”,父亲有着看似完整的爱且忠贞不渝;阿米尔还说阿里是父亲一生的挚友,好似他们之间没有间隙。然而,父亲所犯下的罪过最令人不齿,也是这罪过使哈桑成为了没有身份,没有地位的老爷与仆人妻子的私生子。父亲自己的爱与友谊就这样被他轻易的背弃。

    秘密是爱破碎后的样子,如尖刀般割伤每一个人,彼此心灵的间隙是无力的挽留滋生的地方。通过风筝,作者想这样说:爱的美好在于没有隐瞒的秘密,因为它本是人世间最为晴朗的存在。

(二)人生,漂泊与救赎的风筝

    断了线的风筝是没有依靠的存在,那只被丢弃在角落里的断了线的蓝色大风筝就在暗喻着哈桑无从把握的人生。

    明明是老爷的儿子,却背负着私生子的秘密和哈扎拉人的卑贱,儿时最为珍重的友谊也在十二三岁的年纪荡然无存。哈桑的人生是悲苦的,但是他总能以坚强和乐观生活下去。他为少爷不怕困难追逐着风筝,离开喀布尔他依然正常的生活,娶妻生子。

    哈桑是作者所塑造的近乎完美的形象,勇敢是牵引他的线,他寄托者作者对真诚与爱的呼唤。风筝是勇敢的,一直向上,不去管筝骨的脆弱,只要还有呼吸在,哈桑就能为阿米尔“千千万万遍”。

    与哈桑相比较,阿米尔是生活在完全现实中的风筝,他随着社会的影响而变迁,他对人生美好的追逐也成为了他救赎的前提。

    在阿米尔儿时的阿富汗,社会上基本公认哈扎拉人是卑贱的存在甚至连他们的信仰也是精神的歧途。接收到社会的影响,阿米尔在看到哈桑受辱后把它当做借口“他不就是个哈扎拉人吗…… 凡事都会有代价”阿米尔追求着自己的美好未来,他努力了,他拥有了,而哈桑成为了他心中唯一的残失。因为被美好所包裹,也因为曾经的美好,他开始了救赎。

    人生存于社会中,不可能与之相脱节,社会上公认的美好、善良与勇敢是相同的,也是阿米尔这只风筝所追逐的,他的救赎不仅仅是内心的愧疚使然。

    形色各异的纸鸢飘荡于空中,自古以来就象征着美好与憧憬,作者向告诉人们的是善良的本性是战胜一切的力量。

(三)自由,挣扎的风筝

    在文学作品里,我们不乏常常看见风筝是自由的象征,在《红楼梦》里风筝也寄托了黛玉等女孩儿们渴望自由的呐喊。而在《追风筝的人》里,牵扯自由风筝的是阿富汗民族共同的心声。

    苏联走了,却又内战了;内战刚刚平息,塔利班来了。塔利班,他们彻底的剥夺了阿富汗人民的自由,甚至严禁他们放风筝。然而,热爱自由、热爱风筝的阿富汗人还会偷偷的放飞一两只风筝,哪怕他们会被发现、会被严刑拷打。

    风筝,此时是一种渴望自由的伤感与呐喊。塔利班紧紧的掌控着自由,然而,这种民族的精神是不会被武力打败的,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扎根于阿富汗人民的心中,所以他们在挣扎着。

    三、结语

    风筝,在作者的笔下有着艺术般的美感。它承载着“为你,千千万万遍”的誓言;它贯穿全文将人物感情传递的恰到好处;它升华了主题,将人性和民族的精神展现。《追风筝的人》让我们相信,所有的人都是追风筝的人,都在以心绪为线牵纸鸢。

 

参考文献:

1】(美)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王建荣《追风筝的人》风筝意象解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1-93.97

3】黄莹《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南京邮电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1673-5420201104-0070-05

4】李宏利 《红楼梦》中的风筝意象沈阳理工大学宣传部,辽宁 沈阳 110168 1006-365X-201101-0089-04

  

 

当休谟遇上胡塞尼

——从《追风筝的人》看人性

王惠菲

一、引言(背景介绍)

1、大卫•休谟《人性论》

    本文既谈人性,就不得不先介绍一位研究人性的专家,即曾经编著过《人性论》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休谟在此书中以公正的视角阐述了知性,情感,以及道德三个方面的概念,对人的内心本性,即人性,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

2、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

    由著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于2001年出版的小说《追风筝的人》,讲述了出生于阿富汗同一家门下的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有着兄弟般的深厚情谊。可是在一场追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对哈桑造成永久性伤害的悲惨的事情,作为事件的目击者,少爷阿米尔却没有挺身而出,这使他陷入深深地纠结和自责中,不堪重负的他选择设计逼走了哈桑。不久后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随父亲前往美国生活,并组建了家庭。一天,一通从阿富汗打来的电话打破了他平静下来的生活,为了赎罪,他踏上了前往阿富汗的征程,同时也踏上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面对哈桑与自己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残酷的现实,塔利班对故土的残忍践踏,以及哈桑的儿子,及自己侄子索拉博的悲惨遭遇,阿米尔终于战胜懦弱,为死去的哈桑做了最后一件事,将他的儿子索拉博从塔利班的魔爪中救出,带他过上新的生活。

二、从《追风筝的人》看人性

1、何为人性

    人性是什么?“人性”一词,本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就连以研究人性为生的哲学家大卫•休谟也避开了给人性一个完整而具体的定义。而被人们所认可的“人性”一词,概括的是“人的本性”的意思,而“人的本性”,则被广泛理解成人类心底所产生的两种对立的状态,即一“善”,一“恶”。同时,欲研究人性,必以人为本,所以研究时应从书中人物入手,从书中人物的善与恶来剖析人类的本性。

2、文学作品中的善恶原则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设计三种类别的人物,一种较善,一种较恶,另外一种善恶交错。前两种一般都是两个对立的人物,以善显恶,以恶衬善,而最后一种,则是书中描写最充分,尤其是心理剖析最彻底的人物,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反映人性的两面性,以及人在不同背景环境下心理的变化。就以本书《追风筝的人》为例,其中较善之人就是哈桑,较恶之人则为阿塞夫,善恶具备的人则是书中所设定的第一人称“我”,即少爷阿米尔,这便使他成为了书中最完整的形象,绝对的主人公。

3、人性之善

    ①善良与忠诚—哈桑

    “赞扬一种性格的品质,就是在面对这种性格时你会自然而然地感到快乐。”

                                                                    ——休谟

    上边是休谟给的对善良的定义,表明善良,既是使人能够发自内心感到快乐的东西,显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生活中就已经很难实现。而卡勒德•胡塞尼则在文学作品中非常彻底的否定了这种想法。他将哈桑设定成一个极为忠诚善良的人,但却并没有一个非常令人满意的人生。

    哈桑从一出生开始,第一个词喊得就是少爷的名字,却由于是哈扎拉族人,从小就受到种族歧视,从小就为人仆,为主人服务。忠诚的他面对少爷有时的欺负,有时的忽视,向来默不作声,悄然忍受,甚至替少爷忍受责骂,而他的担当,他的付出,并未感化年少无知的少爷,甚至上天都未曾给予他汇报,命运使他遭受强暴,污他尊严,最后又被诬陷,离开少爷的家。但这一系列命运的摧残蹂躏并未使哈桑改变本性,他依然用一颗善良的心和忠诚的品质,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拉辛汗希望他回去帮忙照看老宅子时,他非常干脆的答应了的原因。

    虽然此文中,哈桑具备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忠诚的品质却受到了伤害,但实际伤害他的,与他本人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伤害他的是黑暗的社会背景,是疯狂地泯灭人性的统治与歧视,所以我相信善的人性,如休谟所说,至少是能给施善者内心有所慰藉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哈桑没有选择改变。

    ②反思与救赎—阿米尔

    “遇到有承认自己错误的机会,我是最为愿意抓住的,我认为这样一种回到真理和理性的精神,比具有最正确无误的判断还要光荣。”

                                                                                 ——休谟

休谟所说的这句话,非常完美的阐述了大多数人对待错误的状态,每个人犯错后,由于自身心理对自己的谴责,往往希望能够得到对方的原谅,希望结束内心对自己的折磨,而这也取决于错误有多重大,越重大的错误,越使道歉的话难以启齿。就像阿米尔看到哈桑被强暴,自己没有能力和勇气挺身而出,这种背叛并非阿米尔愿意的,只是因为懦弱,于是错过了时机。阿米尔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他希望能够得到原谅,甚至受到惩罚也好,但哈桑并无此意,他的惴惴不安最终使他狠下心来犯下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将哈桑赶走,希望能够眼不见心不烦,但这是徒劳无功的。内心深处的痛苦是不会随之而去的,只能成为疮痂。

所以当阿米尔接到拉辛汗的电话后,虽然只得到了一个模糊的“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但他冥冥之中,相信这是可以洗刷他罪行的,可以为他多年的反思画上句号,可以得到救赎的机会,所以他当机立断,选择回归故土。当他知道哈桑是自己弟弟的消息后,尽管非常震惊并且不愿相信,但因为曾经的亏欠,他终于唤醒了自己内心的救赎欲望,选择了为死去的哈桑做最后一件事,拯救索拉博,打破自己曾经的懦弱。他决定挺身而出,救索拉博于水火之中。人人都可能犯错,犯错后每个人都可能流泪,可能不知所措。但是,既然错误已经是结果,就只能去承担,只能去反思,只能去面对,只能去道歉并请求原谅,以获得救赎,从而不会因犹豫和拖延使曾经的错,经时间的固化,成为内心中永久的伤疤。

    4、人性之恶

①自私与嫉妒—阿米尔

“因他人的优势而产生的妒忌,不是因为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远远不成比例,反而是与我们的互相接近。”

                                                                     ——休谟

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显然这句话在道德伦理上是不正确的,宣扬了一种自私,但是事实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自私,因为没有人能够做到不为自己考虑,只为其他人着想;不怕自己委屈,只为其他人幸福。自私虽然是一种人性的缺点,却也是人类摆脱不掉的一种心理。

书中的少爷阿米尔,发现自己的仆人哈桑得到了本应全部属于他的,父亲的爱,爱的程度与他不相上下,甚至有时会超越了他,他的内心促使他想要得到父亲更多的爱与关怀,于是他的自私迅速生长,并产生了一种伴随物,嫉妒。

嫉妒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并不会跟随人的一生,而当这个人想到作为竞争对象的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的时候,嫉妒就开始萌发了。现在将目光转向本段段首引用的休谟的话,人往往会妒忌的不是与自己距离很大的人,相反的,往往是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为被嫉妒的对象,因为条件相似,彼此了解,便有了内心潜意识里的互相比较,之后,各方面的好与不好,可能是为了寻求主动,或者是为了得到更多心理安慰,于是嫉妒,就出来摧残人性了。在书中,阿米尔的内心对哈桑就充满了嫉妒,哈桑本是他的仆人,地位,族派都比他低一等,但为什么哈桑可以得到自己更奢求的父亲的喜欢,这使阿米尔心底对哈桑产生了一种潜在的抵触情绪,也正是这种潜在的情绪,一点点地生长为显性的动作,一开始阿米尔只是适时地将哈桑晾在一边,后来,甚至到了把他逼走的地步。由此可见,人类本性中挥之不去的自私,与人类心底都会产生的嫉妒,适量的对生活并无妨碍,也许因为这适当的竞争推动人前进,但是一旦过量,则可能使人永久的失去生命中宝贵的一些人,一些财富。                                              

②欲望与邪恶—阿塞夫

“从自然的原始结构出发,某些性格和情感一旦经过观察和思考,便会导致痛苦的产生”

                                                                            ——休谟

休谟也给了邪恶一个模糊的定义,即给人带来痛苦的东西,这与善良正好相反。也许是因为传统的东方思想受儒家性善论的引导,相信人心本善,所以我也认为没有人一出生就是邪恶的,“人之初”应该是“性本善”的,人之所以会变坏,都是因为错误的引导或者错误的纵容。比如文中的阿塞夫,看阿塞夫的家庭背景状况,他一定不是因为形势所迫才会变成一个坏人,同时他的家里也没有什么对他有不好影响的变动,使他内心崩溃而变得邪恶。但是他的家里对他的管教,从他的童年时,就一定是不全面的。阿塞夫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就已经被冠以“吃耳朵的阿塞夫”的名号,这可以看出,他的家庭根本不重视它的教育,也不重视他人生的引导方向,从一开始就对一个本身自制能力就差,并且没有是非观念的孩子进行纵容式的教育,选择了错误的散养的形式,并对他最大限度地娇惯;这一点也可以从他强暴阿桑这一恶劣行为中看出,它的家教并不严谨,甚至给予它的引导就是错误方向的,才会使他丧失对道德的判别能力,做出此等恶劣的举动。

但是在他长大后,他的行为也没有受到任何拘束和控制,在监狱里的日子甚至让他觉得,做坏人比做好人快乐得多,再加上出狱后,塔利班对他思维的戕害使他忘却了什么是真善美,窃据要津后,他所余留的就只有欲望,对生理的欲望,对心理的欲望,他不惜伤害别人来获取自身的满足感,用邪恶填补欲望的无底洞,最终也只是害了别人,又害了自己而已。

由此可见,任何种类的欲望都会使人变得不择手段,甚至使人变得邪恶。虽然人人都有欲望,但是欲望应当是正统的,至少是不伤害他人身心的,应该是满足后会给人快乐的,而非积累邪恶,积累报应的。

三、总结:善与恶的结合,人的两面性

    人无完人,的确,每个完整的人都有善与恶的,都有两面性,没有人穷凶极恶,也没有人绝对善良。这就是人性,是在正确的人的本质中建立一种平衡,善与恶的平衡,美与丑的平衡。当一个人能够正确的把握这其中的平衡时,他才真正的做到了一个成功的,完整的人。他才真正地拥有了人,所应具备的本性。

 

“圆”

——《追风筝的人》的结构分析

赵晓萱

《追风筝的人》主要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阿富汗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之间的友情与背叛,以及阿米尔再次走上救赎之路的过程。在整本书描述的这四十年里,许多细节前后呼应,形成许多“圆”的结构。

一、人物命运的轮回

1、阿米尔

围绕阿米尔的第一层轮回,以阿富汗为背景。

从出生起,阿米尔的命运就与阿富汗的土地紧紧相连。童年的友情和快乐时光,少年的背叛,直到战争开始,他从阿富汗逃离。但是即便已经到了美国开始新的生活,阿米尔和阿富汗的联系依然没有被割裂。短暂的平静过后,随着拉辛汗的电话打来,地点主线再一次成为阿富汗。这一次阿米尔的回归,完成了地点上“逃离-回归”的圆,也完成了主题上“犯罪-救赎”的圆。

围绕阿米尔的第二层轮回,以美国为背景。

阿米尔第一次到美国,是以逃难者的身份,在美国开始了新生,并且,也是在这里遇到了妻子索拉雅,收获了爱情。阿米尔第二次到美国,是带着索拉博回家。这时他已完成自己的救赎,他与哈桑、与阿塞夫、与阿富汗的一切恩怨纠葛都已经有了结果。我认为对于他来讲,这也是一次新生。阿米尔去美国,一次作为他乡来客,一次作为归人。从物质生活上的“新生”到精神世界的“新生”,又是一个“圆”。

2、哈桑

哈桑一直以来都以一种善良、忠诚的形象出现,他的生活也似乎一直围绕着阿米尔。儿时作为仆人和守护者陪伴阿米尔,却被好友背叛,被迫离开阿米尔家。但成年后又甘愿放弃安稳的生活,再次回到幼时的地方,再次作为阿米尔的守护者,照料着他的房子。哈桑和阿米尔的家也形成这样一种轮回,从守护到离开,从离开到重新守护。

3、莎娜芭

莎娜芭生下哈桑后,因为他是兔唇而不肯抱他,没过多久就和一群江湖艺人跑掉。从书的主题,即犯罪与救赎的角度来讲,这正是她犯下的罪。然而令许多读者没有想到的是,在哈桑已经长大成人之后,莎娜芭回到了他身边。

归来后的莎娜芭已经由年轻美丽的佳人变成了脸上刀痕遍布的丑陋老人,但哈桑依然留下了她,悉心照料。在她活着的最后那几年里,她与儿孙一起度过了美好的时光,用这种回归和对孙子的宠爱作为救赎,完成了自己在世间的轮回之路。

4、阿塞夫

阿塞夫、阿米尔和哈桑,那一场儿时的冲突,被埋在平静的表面下,横亘过近三十年漫长的岁月。三十年前阿塞夫恨恨的威胁阿米尔,“今天这事可没完”。三十年后阿塞夫再一次拿出自己的不锈钢拳套,和阿米尔决一死战。

三十年前哈桑拉着弹弓,要把阿塞夫变成独眼龙。三十年后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松开弓杯,铁球正中阿塞夫的左眼。三十年的恩怨,终于了结。

5、卡莫

卡莫作为一个不起眼的配角,仅有的两次戏份,就完成了一次近乎是现世报应的轮回。作为阿塞夫的同党,他曾协助阿塞夫强奸了哈桑。哈桑所受到的痛苦,最终回到了他身上:他因为被人强暴而“枯萎”,最终死在逃去美国的路上。

二、意象的反复出现

1、兔唇

在故事的开始,哈桑生来是兔唇,并因为兔唇而得到父亲的额外关爱,让阿米尔一度嫉妒他的残缺。而故事的最后,阿米尔为救哈桑的儿子与阿塞夫搏斗,因为冲击力使得嘴唇从人中裂开,就像兔唇那样。

2、风筝

风筝的第一重反复:从绝望回到希望。儿时因为一场风筝比赛,阿米尔背叛了哈桑,从此和哈桑决裂,甚至逼迫他离开。成年后因为一场风筝比赛,阿米尔开始与索拉博和解,也让索拉博开始重新恢复对生活的希望。

风筝的第二重反复:不变的奉献与忠诚。小时候追风筝的人是哈桑,那句令无数人感动的“为你,千千万万遍”,表明了他对阿米尔全部的忠诚。文章的最后,追风筝的人变成了阿米尔,为唤醒索拉博的希望,他再一次喊出那句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依然代表着爱与奉献。

风筝的第三重反复:我爱的人与爱我的人。儿时那场风筝比赛,阿米尔全力以赴,是为了博得父亲的爱,而哈桑全力以赴,则是出于对阿米尔的爱。成年后再次放起风筝,这次阿米尔的全力以赴,是为了索拉博,为了他爱的人,为了爱他的人的儿子。

3、弹弓

弹弓这个意象,是一种传承,从哈桑到索拉博。也正是这种传承,了结了他们一家与阿塞夫的恩怨,为童年的争执写下一个迟来的结局。

三、细节的前后呼应

1、“兄弟”

“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直到哈桑私生子这个身份被拉辛汗说出,才发现从前那句话更像是一种暗示,一种预言,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已经揭穿了一切的答案。

2、“番吉帕”

比起伏笔,不如说“番吉帕”只是一个精巧的细节。儿时哈桑故意输给阿米尔,索拉博的牌技却让阿米尔毫无胜算。这种游戏贯穿两代人,形成一种微妙的循环。

3、钞票

文中提到过两次阿米尔偷偷在地毯下藏钞票这个举动,两次的篇幅都不长。但正是这两次不同的动机,体现出了阿米尔的成长,和他犯罪与救赎的过程。第一次阿米尔为陷害哈桑离开,在地毯下藏钞票,伪装出哈桑偷了自己东西的假象,这从此也成为他长久的愧疚与悔恨。第二次再做这种事情,却是为了资助阿富汗贫穷的孩子。这时的阿米尔,为这一个重复却又不同的举动,已经一定程度上的洗刷了自己的罪过。

文章这种处处前后呼应的结果也带来了一种新奇的阅读体验。前半程的许多信息,本来以为只是漫不经心的一笔,却在后半程再次浮出水面。正是这些细微的线索将全书串联起来,形成一种奇妙的“轮回”,围绕犯罪与救赎、离开与回归,一次次扣回主题。

   

《追风筝的人》中“硬汉”形象分析

魏亦彬

    小说《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意象隐喻着“勇敢”,小说中不乏有着勇敢精神的“硬汉”人物形象。比如阿米尔的父亲、哈桑还有阿米尔,身上都不乏“硬汉”精神。

一、“飓风先生”

    阿米尔的父亲是最吸引我的角色,不仅因为他有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更是因为在他身上有一种勇敢无畏的男子汉精神。他果敢、有骨气,是个铁骨铮铮的“飓风先生”。传说他曾赤手空拳与黑熊搏斗,并在背后留下了三道弯弯曲曲的伤痕。在人们质疑他经商天分时,与拉辛汗创办地毯出口公司、两家药房和一家餐厅。在人们嘲弄他没有皇族血统不会有好婚事时,他娶了喀布尔有名的淑女也就是阿米尔的母亲。正如书中所说:“父亲随心所欲地打造他身边的世界。”这样的一个“飓风先生”令人敬佩,也畏惧。

其实一开始,我并不是很喜欢阿米尔的父亲,他对阿米尔太过严苛,缺少父亲的慈爱与包容。但当他们离开喀布尔前往白沙瓦的路上,俄国士兵想强迫车上一名妇女,在所有人都准备妥协的危急情况下,父亲挺身而出,“我就算中了一千颗子弹,也不会让这龌龊下流的事情发生”,父亲的勇敢正义战胜了邪恶。挽救了一个女人的清白,也获得了更多人的尊敬。阿米尔眼中的父亲永远是高大严厉、乐善好施,并受人爱戴的,总是站在正义的一方,代表真理。父亲向来对盗窃深恶痛绝,他说过:“没有比盗窃更十恶不赦的事情了”。然而,父亲并不是太阳神,他年轻时也犯下过错误,而且正是他所最不耻的——盗窃阿里的妻子,于是才有了哈桑,以及被深藏多年的秘密。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罪过,阿米尔的父亲做了许多事情,他亲自设计建造一座恤孤院,独自承担了所有费用;在哈桑生日时,请大夫修复好哈桑的兔唇;他从来不会忘记哈桑的生日,在美国依旧念念不忘哈桑,对哈桑的爱护时常会令阿米尔产生嫉妒。父亲对哈桑呵护有加是因为他的内疚自责,而父亲对阿米尔百般严苛,则是希望阿米尔能够像他一样勇敢坚强,想让阿米尔摒弃自己的懦弱自私。他对阿米尔不是没有爱,他的爱是沉默而沉重的。晚年时期的父亲为阿  米尔提亲,完成阿米尔的一切心愿。最终得了癌症拒绝放射线治疗,他的一生是绝不妥协的一生。

他痛失妻子,独自把阿米尔抚养成人。他离开他深爱的祖国,放弃自己一手打造的财富,重新在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白手起家,也经历过贫穷屈辱,他的一生都在和熊搏斗,最终疾病这只熊战胜了他,但他也绝不妥协。阿米尔的父亲跟平常人一样,犯过错也失去过,但他却通过自己的努力赎了罪,并走的义无反顾、无怨无悔。他的无畏、坚定、正义、勇敢,以及对待恶势力的绝不妥协造就了他这个有骨气的硬汉、令人敬畏的“飓风先生”。

    阿米尔父亲深深地爱着他的祖国,他在离开时抓了一把泥土并亲吻,这样的一个小细节体现出了他的感性,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的思想实际上是领先于当时大部分的阿富汗人的,在他的世界里非黑即白。在逃往白沙瓦的路上,所有的男人都坐在地下室里一起祷告,只有阿米尔的父亲不加入,当问及原因时,他重重哼了一声:“能够救我们的是八个汽缸和一个好的化油器。”这样一个有思想有骨气的人,无论在何种困难下都能冷静地坚持下去,不依赖别人不轻易妥协,这就是阿米尔父亲身上与别人不同的地方。

二、从男孩到“硬汉”

阿米尔的成长一直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阿米尔从小喜爱读书创作,然而父亲希望培养他运动精神,但阿米尔在这方面实在没有造诣,令阿米尔的父亲恨铁不成钢,总是觉得阿米尔身上缺少某种东西,可能是像他一样的男子气概。阿米尔遇事胆小懦弱,只懂得妥协,很少反抗。然而哈桑却十分勇敢果断,例如在与阿塞夫对峙时对准阿塞夫的眼睛拉开弹弓,冷静地带着阿米尔脱离险境。

相比之下,哈桑更加能博得父亲的喜爱赞许,以至于极度渴望父亲关爱的阿米尔对哈桑产生嫉妒之情。正是因为阿米尔性格中有缺失,才导致他眼睁睁地看着哈桑被坏人强暴而选择袖手旁观,背叛哈桑,编织谎言迫使哈桑离开。

阿米尔始终在成长,从他背叛哈桑那一刻起,他的内心就注定充满愧疚与懊悔。当他终于通过拉辛汗的鼓励,而领悟到自己应该回到故乡去重新找到“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时,他已经成长为父亲所一直期望的那种硬汉。当时的阿米尔已经在美国成家立业,有一个很好的妻子,阿富汗却处于塔利班统治的黑暗状态,他若是回到处在战乱中的故土,有很大的可能性保不住性命。然而最终他决定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回到祖国,寻找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哈桑。后来,阿米尔费尽周折地寻找索拉博、为了将索拉博救出带回美国,从未经历过肉身之痛的阿米尔与阿塞夫决斗,被折磨得体无完肤,最终索拉博用弹弓打中了阿塞夫的眼睛,二人得救。带着索拉博回到美国,尽力替哈桑完成作为父亲的责任,抚养索拉博、关心他的成长,阿米尔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救赎,同时也展现出他从一个懦弱有些自私的男孩转变为勇敢有责任感的男子汉的历程。阿米尔令人惊异的成长变化,既是小说的主题,也是对父亲“硬汉”精神的传承。

小说《追风中的人》中,“硬汉”一词闪现在阿米尔父亲、阿米尔、哈桑,以及很多人身上。无论是生活还是小说,只要一个人有骨气、勇敢正义,他就是硬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