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作推荐:赵晓萱 “圆”——《追风筝的人》的结构分析

(2014-05-26 12:18:24)
标签:

追风筝的人

赵晓萱

教育

东北师大附中

分类: 学生习作推荐

“圆”

——《追风筝的人》的结构分析

东北师大附中国际部 赵晓萱

《追风筝的人》主要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阿富汗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之间的友情与背叛,以及阿米尔再次走上救赎之路的过程。在整本书描述的这四十年里,许多细节前后呼应,形成许多“圆”的结构。

一、人物命运的轮回

1、阿米尔

围绕阿米尔的第一层轮回,以阿富汗为背景。

从出生起,阿米尔的命运就与阿富汗的土地紧紧相连。童年的友情和快乐时光,少年的背叛,直到战争开始,他从阿富汗逃离。但是即便已经到了美国开始新的生活,阿米尔和阿富汗的联系依然没有被割裂。短暂的平静过后,随着拉辛汗的电话打来,地点主线再一次成为阿富汗。这一次阿米尔的回归,完成了地点上“逃离-回归”的圆,也完成了主题上“犯罪-救赎”的圆。

围绕阿米尔的第二层轮回,以美国为背景。

阿米尔第一次到美国,是以逃难者的身份,在美国开始了新生,并且,也是在这里遇到了妻子索拉雅,收获了爱情。阿米尔第二次到美国,是带着索拉博回家。这时他已完成自己的救赎,他与哈桑、与阿塞夫、与阿富汗的一切恩怨纠葛都已经有了结果。我认为对于他来讲,这也是一次新生。阿米尔去美国,一次作为他乡来客,一次作为归人。从物质生活上的“新生”到精神世界的“新生”,又是一个“圆”。

2、哈桑

哈桑一直以来都以一种善良、忠诚的形象出现,他的生活也似乎一直围绕着阿米尔。儿时作为仆人和守护者陪伴阿米尔,却被好友背叛,被迫离开阿米尔家。但成年后又甘愿放弃安稳的生活,再次回到幼时的地方,再次作为阿米尔的守护者,照料着他的房子。哈桑和阿米尔的家也形成这样一种轮回,从守护到离开,从离开到重新守护。

3、莎娜芭

莎娜芭生下哈桑后,因为他是兔唇而不肯抱他,没过多久就和一群江湖艺人跑掉。从书的主题,即犯罪与救赎的角度来讲,这正是她犯下的罪。然而令许多读者没有想到的是,在哈桑已经长大成人之后,莎娜芭回到了他身边。

归来后的莎娜芭已经由年轻美丽的佳人变成了脸上刀痕遍布的丑陋老人,但哈桑依然留下了她,悉心照料。在她活着的最后那几年里,她与儿孙一起度过了美好的时光,用这种回归和对孙子的宠爱作为救赎,完成了自己在世间的轮回之路。

4、阿塞夫

阿塞夫、阿米尔和哈桑,那一场儿时的冲突,被埋在平静的表面下,横亘过近三十年漫长的岁月。三十年前阿塞夫恨恨的威胁阿米尔,“今天这事可没完”。三十年后阿塞夫再一次拿出自己的不锈钢拳套,和阿米尔决一死战。

三十年前哈桑拉着弹弓,要把阿塞夫变成独眼龙。三十年后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松开弓杯,铁球正中阿塞夫的左眼。三十年的恩怨,终于了结。

5、卡莫

卡莫作为一个不起眼的配角,仅有的两次戏份,就完成了一次近乎是现世报应的轮回。作为阿塞夫的同党,他曾协助阿塞夫强奸了哈桑。哈桑所受到的痛苦,最终回到了他身上:他因为被人强暴而“枯萎”,最终死在逃去美国的路上。

二、意象的反复出现

1、兔唇

在故事的开始,哈桑生来是兔唇,并因为兔唇而得到父亲的额外关爱,让阿米尔一度嫉妒他的残缺。而故事的最后,阿米尔为救哈桑的儿子与阿塞夫搏斗,因为冲击力使得嘴唇从人中裂开,就像兔唇那样。

2、风筝

风筝的第一重反复:从绝望回到希望。儿时因为一场风筝比赛,阿米尔背叛了哈桑,从此和哈桑决裂,甚至逼迫他离开。成年后因为一场风筝比赛,阿米尔开始与索拉博和解,也让索拉博开始重新恢复对生活的希望。

风筝的第二重反复:不变的奉献与忠诚。小时候追风筝的人是哈桑,那句令无数人感动的“为你,千千万万遍”,表明了他对阿米尔全部的忠诚。文章的最后,追风筝的人变成了阿米尔,为唤醒索拉博的希望,他再一次喊出那句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依然代表着爱与奉献。

风筝的第三重反复:我爱的人与爱我的人。儿时那场风筝比赛,阿米尔全力以赴,是为了博得父亲的爱,而哈桑全力以赴,则是出于对阿米尔的爱。成年后再次放起风筝,这次阿米尔的全力以赴,是为了索拉博,为了他爱的人,为了爱他的人的儿子。

3、弹弓

弹弓这个意象,是一种传承,从哈桑到索拉博。也正是这种传承,了结了他们一家与阿塞夫的恩怨,为童年的争执写下一个迟来的结局。

三、细节的前后呼应

1、“兄弟”

“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直到哈桑私生子这个身份被拉辛汗说出,才发现从前那句话更像是一种暗示,一种预言,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已经揭穿了一切的答案。

2、“番吉帕”

比起伏笔,不如说“番吉帕”只是一个精巧的细节。儿时哈桑故意输给阿米尔,索拉博的牌技却让阿米尔毫无胜算。这种游戏贯穿两代人,形成一种微妙的循环。

3、钞票

文中提到过两次阿米尔偷偷在地毯下藏钞票这个举动,两次的篇幅都不长。但正是这两次不同的动机,体现出了阿米尔的成长,和他犯罪与救赎的过程。第一次阿米尔为陷害哈桑离开,在地毯下藏钞票,伪装出哈桑偷了自己东西的假象,这从此也成为他长久的愧疚与悔恨。第二次再做这种事情,却是为了资助阿富汗贫穷的孩子。这时的阿米尔,为这一个重复却又不同的举动,已经一定程度上的洗刷了自己的罪过。

文章这种处处前后呼应的结果也带来了一种新奇的阅读体验。前半程的许多信息,本来以为只是漫不经心的一笔,却在后半程再次浮出水面。正是这些细微的线索将全书串联起来,形成一种奇妙的“轮回”,围绕犯罪与救赎、离开与回归,一次次扣回主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