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作推荐:陈舒意 心绪为线牵纸鸢—— 《追风筝的人》风筝意象的分析

(2014-05-26 11:24:33)
标签:

追风筝的人

陈舒意

教育

东北师大附中

分类: 学生习作推荐

心绪为线牵纸鸢

—— 《追风筝的人》风筝意象的分析

东北师大附中国际部 陈舒意

    摘要:在本文中将以人物的心理变化与社会环境为核心来剖析《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意象,风筝在这篇小说中一直充当着人们心理活动与社会变迁的承载体,所以它是贯穿全文的极为重要的线索。

    关键词:风筝,意象,人物情感,社会环境

     一、引言

    卡勒德.胡赛尼,一位呼吸美国空气却拥有着阿富汗灵魂的作者,在他的笔下,阿米尔和哈桑的故事给人以飘渺却又真实的感觉。飘渺是因为小说人物的命运重叠交织,情节跌宕起伏;而真实是因为那些对人性美与丑恶赤裸裸的描写和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然而,这一切的感受都赋予与风筝这一给人以脆弱感的意象上,以此呼唤活生生的爱与自由。

    追风筝的人,是阿米尔,是哈桑也是父亲。阿米尔儿时为了得到父亲的爱二背叛了哈桑,目睹了他受辱的过程却又逼他离开喀布尔。此时的阿富汗从富足的天堂变成了硝烟弥漫之地,阿米尔父子二人逃亡美国,并度过了二十多年的美好父子生活。父亲死后,依然愧疚的阿米尔得知哈桑就是自己的弟弟终于踏上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去追逐那些心灵的风筝。

    二、风筝意象的解析

    意象,从二十世纪初就是现代西方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信息传递媒介,他的影响从诗歌一直蔓延到小说的创作。在中国《周易系辞》中也提到意象,即“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文学意象是有具体感的实物,不加渲染,不需华丽辞藻,是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性的集合体。一个意象,可以将社会的变迁与人物心里相系,使整篇故事有着时代感与具体感,细腻存在于暗喻,炽烈存在于明喻。

    《追风筝的人》笔调平缓而细腻,风筝的影像存在于书的每一页。阿富汗与友情的巨变与孩提时代美好的天真形成巨大的反差,给人以撕裂的痛,犹如看见爱与自由人生的风筝轰然坠落。

(一)爱,脆弱的风筝

    风筝是小说的核心意象;爱,是所有感情的核心体现。爱如风筝,需要精心的维护,因为它是敏感而脆弱的存在;爱是风筝,是美丽的,但经不起摧残。

    文中的阿米尔与父亲的感情一直是风雨飘摇般的存在,父亲所追逐的是刚强而拥有魄力的勇敢,并非阿米尔那文人般的纤弱气质。阿米尔不断寻觅着唤回父爱的方法,最终找到了风筝。风筝比赛就这样,竟然成为了父爱的橄榄枝。父子之爱是面风筝,阿米尔渴望靠近爱的心绪为线想紧紧缠绕住父亲流转的目光。

    父亲盲目的追逐着他心中的“勇敢”,血淋淋的拼斗只有胜者为王,他的期冀成为了玻璃屑,阿米尔愈想拉住爱便就愈加的鲜血淋漓。父亲有着阿富汗民族勇敢的精神,但是他没有爱的包容。真正的爱是包容的温暖,是体贴的心,面对爱,父亲有着难以弥补的残失。

    “阿米尔”,这淡淡的三个字永远的敲在哈桑的心头,“为你,千千万万遍”也永生的刻在阿米尔的灵魂里。他们用兄弟般的感情牵引着友谊的风筝,天淡天青,宿雨沾襟,然而一切的美好在人性面前都显得那么不堪一击。

    小说中的阿米尔为了父爱而不惜代价让风筝比赛成为了美好的终结点,然而,这一切不能完全地归罪于他自己。千百年来,“人无完人”这寥寥四字便道尽了人性就是残缺的存在,人性就是这样既释放爱而又拥有自私。人性也就这样成为了割破二人彼此紧握的双手的玻璃。爱和人性是彼此相依有彼此矛盾的存在,没有人能够在人生的每个关口都以爱的名义倾其所有。

    爱与友谊的伤痛,归根结底父亲才是一切的始作俑者。父亲喜欢风筝,这隐隐的暗喻了从父辈开始一切温暖的不确定。

    阿米尔说父亲爱母亲并称呼她为“我美丽的公主”,父亲有着看似完整的爱且忠贞不渝;阿米尔还说阿里是父亲一生的挚友,好似他们之间没有间隙。然而,父亲所犯下的罪过最令人不齿,也是这罪过使哈桑成为了没有身份,没有地位的老爷与仆人妻子的私生子。父亲自己的爱与友谊就这样被他轻易的背弃。

    秘密是爱破碎后的样子,如尖刀般割伤每一个人,彼此心灵的间隙是无力的挽留滋生的地方。通过风筝,作者想这样说:爱的美好在于没有隐瞒的秘密,因为它本是人世间最为晴朗的存在。

(二)人生,漂泊与救赎的风筝

    断了线的风筝是没有依靠的存在,那只被丢弃在角落里的断了线的蓝色大风筝就在暗喻着哈桑无从把握的人生。

    明明是老爷的儿子,却背负着私生子的秘密和哈扎拉人的卑贱,儿时最为珍重的友谊也在十二三岁的年纪荡然无存。哈桑的人生是悲苦的,但是他总能以坚强和乐观生活下去。他为少爷不怕困难追逐着风筝,离开喀布尔他依然正常的生活,娶妻生子。

    哈桑是作者所塑造的近乎完美的形象,勇敢是牵引他的线,他寄托者作者对真诚与爱的呼唤。风筝是勇敢的,一直向上,不去管筝骨的脆弱,只要还有呼吸在,哈桑就能为阿米尔“千千万万遍”。

    与哈桑相比较,阿米尔是生活在完全现实中的风筝,他随着社会的影响而变迁,他对人生美好的追逐也成为了他救赎的前提。

    在阿米尔儿时的阿富汗,社会上基本公认哈扎拉人是卑贱的存在甚至连他们的信仰也是精神的歧途。接收到社会的影响,阿米尔在看到哈桑受辱后把它当做借口“他不就是个哈扎拉人吗…… 凡事都会有代价”阿米尔追求着自己的美好未来,他努力了,他拥有了,而哈桑成为了他心中唯一的残失。因为被美好所包裹,也因为曾经的美好,他开始了救赎。

    人生存于社会中,不可能与之相脱节,社会上公认的美好、善良与勇敢是相同的,也是阿米尔这只风筝所追逐的,他的救赎不仅仅是内心的愧疚使然。

    形色各异的纸鸢飘荡于空中,自古以来就象征着美好与憧憬,作者向告诉人们的是善良的本性是战胜一切的力量。

(三)自由,挣扎的风筝

    在文学作品里,我们不乏常常看见风筝是自由的象征,在《红楼梦》里风筝也寄托了黛玉等女孩儿们渴望自由的呐喊。而在《追风筝的人》里,牵扯自由风筝的是阿富汗民族共同的心声。

    苏联走了,却又内战了;内战刚刚平息,塔利班来了。塔利班,他们彻底的剥夺了阿富汗人民的自由,甚至严禁他们放风筝。然而,热爱自由、热爱风筝的阿富汗人还会偷偷的放飞一两只风筝,哪怕他们会被发现、会被严刑拷打。

    风筝,此时是一种渴望自由的伤感与呐喊。塔利班紧紧的掌控着自由,然而,这种民族的精神是不会被武力打败的,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扎根于阿富汗人民的心中,所以他们在挣扎着。

    三、结语

    风筝,在作者的笔下有着艺术般的美感。它承载着“为你,千千万万遍”的誓言;它贯穿全文将人物感情传递的恰到好处;它升华了主题,将人性和民族的精神展现。《追风筝的人》让我们相信,所有的人都是追风筝的人,都在以心绪为线牵纸鸢。

 

参考文献:

1】(美)卡勒德.胡赛尼 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王建荣《追风筝的人》风筝意象解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1-93.97

3】黄莹《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南京邮电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1673-5420201104-0070-05

4】李宏利 《红楼梦》中的风筝意象沈阳理工大学宣传部,辽宁 沈阳 110168 1006-365X-201101-0089-0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