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1届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1-03-13 19:49:14)
标签: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1届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教育 |
分类: 高考语文试题 |
语文试卷及答案
长沙市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组稿
本试题卷共7道大题,22道小题,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一项组是
A.不啻chì
B.胼胝zhī
C.脑髓suǐ
D.解剖pāo
1. C. (蹁跹piá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柔和的光线下,沙漠以一种流线形的柔若无骨的姿态静静躺在阳光下,这就是历史有时候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某种状态,使人们深信不疑地接受它。
B.梅雨时节,空气中水汽氤氲,啼听那鸟声,你就感受到那声音不再是清脆明亮,更不是婉转动听,总是略带几分喑哑和沉闷。
C.在起伏跌宕、白雪皑皑的贺兰山父性的衬托下,另一边的大漠,在午后阳光的晕染中,则呈现出一片混沌、圣洁、慈祥的母性光辉。
D.春光流转千载,它是来消释人们秋冬的愁烦的。落寞的文人也不会在春风的骀荡中萎靡不振,放飞心中无边的暇思。
2.C (流线形——流线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针对农产品价格步步攀升,政府制订了打击囤积居奇、投放紧缺商品等措施,对抑制价格过快上涨起了很好的作用。
B.有关调查表明,中国人幸福感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爱攀比、缺信念、不互信、不善于发现阳光面等心理因素造成的。
C.中国正逐步进入老龄社会,人们日益重视养生保健,某些骗子就抓住这种心理,见机行事,给假药贴上了保健的标签。。
D.京剧艺术如今成为了部分北京城区小学的校本课,有些小学已把京剧课列为正式课表,学生要学习20个京剧选段。
3. C.(A.成分残缺:“针对农产品价格步步攀升”的情况;B. 结构混乱:“主要原因是……造成的”。D.搭配不当:“京剧艺术成为校本课”主宾不搭配。)
4.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和句子,语意和衔接都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的视觉接受神经系统对黑白特别人的视觉接受神经系统对黑白特别
①敏感
③在深夜感觉不到色彩
⑤感受
⑦观众的视觉有优先唤起黑白的能力
A.①④⑥⑧
4..A(敏感:生理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很快;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⑴句意为人的视接受神经系统对黑白反应快,应选“敏感”。“即使”领起的⑵句是假设在无法辨别色彩的黑夜,视杆细胞依然能感知黑白,所以选“在感觉不到色彩的深夜”。感知: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受: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⑶句应选“感知”。观众的视觉对黑白敏感,所以⑷句选“黑白有优先唤起观众视觉的能力”。)
二、文言文阅读(23 分。其中,选择题6分,断句题3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大统四年,为其长史杨伯兰所害。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寇盗为之稍息
B.
表延孙为都督
C.
长寿率励义士拒东魏
D.
寻进车骑大将军
5.A. (表:表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寇盗为之稍息
B.
魏帝藉其力用,因而抚之
C.
每以克清伊、洛为己任
D.
百官等携持妻子来投延孙者
6.B (A介词,因为/介词,被;B介词,趁机;C.介词,把/介词,因为;D.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代上文所说的两种情况却)
7..请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孝昌中朝议恐其为乱乃以长寿为防蛮都督给其鼓节以慰其意长寿冀因此遂得任用亦尽其智力防遏群蛮
7.孝昌中,朝议恐其为乱,乃以长寿为防蛮都督,给其鼓节,以慰其意。长寿冀因此遂得任用,亦尽其智力,防遏群蛮。
8.本文前半部分介绍李延孙的父亲,有什么作用?文章后半部分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李延孙的?
8.答:①介绍李长寿是为了从侧面表现李延孙的雄武与才略是有家学渊源的,为后文具体介绍李延孙作铺垫。②文章后半部分是从随父征讨、以勇敢闻名;抚恤流亡,招募兵士;以少击众,频立战功;蒙受重任,尽职尽责等方面介绍李延孙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少与蛮酋结托,屡相招引,侵灭关南。(3分)
译文:
(2) 永安之后,盗贼蜂起,长寿乃招集叛亡,徒侣日盛。(4分)
译文:
(3) 延孙亦雄武,有将帅才略。少从长寿征讨,以勇敢闻。 (34分)
译文:
9.(1) 年轻时与蛮人酋长结交往来,多次引导他们入侵并吞并了函谷关以南地区。
(2)永安年间以后,盗贼成群地起来,李长寿于是招集叛变流亡之人,党羽一天天壮大。
(3)李延孙也雄壮威武,有担任将帅的才智谋略。年轻时跟随李长寿征战讨伐,凭借勇敢而出名。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仙吕后庭花
赵孟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
【注释】①王孙:贵族的后裔,这里指隐居的高士。②休:语气助词。
(1)王诗和赵曲都塑造了女子形象,请概括其形象特点的异同。 (3分)
答:同:王诗中的浣女和赵曲中的采菱女都表现为勤劳、乐观。异:赵曲中的采菱女采下一茎绿荷叶戴在头上作雨具,返舟回家,还表现出聪明智慧和处乱不惊的淡定从容。
(2)这两首诗歌虽一“留”一“归”,但表达了诗人相同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答:王诗描绘了雨后秋山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虽然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长留。赵曲先描绘了泛轻舟,栽芙蓉的荷塘,表现其幽美和谐,最后面对现实中的乱云漫天,急雨如注,主张归去的情感。两首诗歌虽一“留”一“归” 但都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渴望隐居的思想感情。
12.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2)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3) 然后以六合之家,殽函为官;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12.下列对环境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环境文化研究的对象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B. 环境文化既是人类的新文化运动,也体现了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
C. 环境文化具有渗透性,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
D. 环境文化能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12. A. (研究的对象不是关系,而是和谐关系)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只有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弘扬环境文化,就能形成团结稳定的民族精神。
B.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性格;中华民族是一个只重“小事”与“细作”的民族
C. 如果其他的文明古国重视环境文化,其文明就不会湮灭并能完整地保留下来,
D. 从小事作起,重视生态文明,有利于将全社会对环境文化的共识演化成规范准则。
13. D.(A.混淆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B只重不合文意. C假言推理不当。根据文意,只重环境文化,文明不一定完整保留。但不重环境文化,文明则难以完整保留。.)
15.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环境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6分)
答:①有利于形成团结稳定的民族性格与伦理体系。②有利于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由此产生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③有利于民族文化与文明的延续与传承。中华民族是个处处谈文化学文化的民族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浪漫注意思潮具有重要的先驱作用。④有利于优化建立生态文明,形成文明氛围,提升民众的素养。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秋
(日本)皆川美香
15.说说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我成了这“沙漠”中孤独的旅人。
(2)一见到灯光,我反而立刻感到了黑暗的恐怖。
答:(1)面对广阔无垠的金黄稻穗却没有人和自己分享,所以感到自己是个孤独的旅人。
(2)灯光本是光明的,给人温馨的,但作为“万物之王”的光明灿烂的太阳都被黑暗吞噬。,更何况这微弱的灯光呢?所以,我一见到灯光,反而立刻感到了黑暗的恐怖。
16.文中第①段“秋意优美地加深着”和第⑥段“把这废墟般的荒凉给予人们之后,秋意就变得更深了”,是否相矛盾?为什么?(6分)
答:不矛盾。因为随着秋天的来临,稻穗一天比一天更饱满,更成熟,作者对广阔无垠的稻穗充满了喜悦,充满了丰收的赞叹。所以说“秋意优美地加深着”。但这广阔无边的稻穗随即被机械收割,。田野一片空旷,只剩下堆积如山的稻稇,作者心里充满了惆怅和失落,所以说“把这废墟般的荒凉给予人们之后,秋意就变得更深了”,两者流露了作者心情由喜到忧的变化,并不矛盾。
17.作者多次回忆以前的生活,如“我”在稻堆里的玩耍和“以前附近的儿童们成群地跑来,兴高采烈地摘柿子玩儿”,这些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①作者多次回忆以前的生活,流露对以前快乐自在生活的怀念之情;③以前“我”在稻堆里快乐地玩耍,现在留给自己美好回忆的稻捆却渐渐地被烧成了黑灰;以前儿童们兴高采烈地摘柿子玩,而现在,那红艳艳的果实却被遗忘了。通过回忆,和现在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现在秋的荒凉和作者的伤感情绪。
18.本文充分体现了“物哀之美”。 “物哀”是日本文学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现象,主体的哀感往往投射在客体的呈现之上,热爱并感叹瞬间之美。请结合文中所出现的“物”对“物哀之美”做简要赏析(8分)
答:①成熟的稻穗金黄、广阔无边,是美丽的,但马上被机械以惊人的速度收割了,留下了水晶般美丽的颗粒消失了。
②堆积如山的稻留下了作者美好的童真童趣,但也无法长久保留,随即被烧成了一堆荒凉的黑灰。
③曾经给小孩带来无穷乐趣的柿子树现在被人遗忘,甚至不被偶尔停落的乌鸦看重,而只能在在晚风中伤感地摇摆着。④作为“万物之王”的太阳,灿烂辉煌,普照万物,但也终将被黑暗吞噬。
这些物虽美,但稍纵即逝。本文就在这纤细的描写中,自然流露出作者在享受这种美的同时又为它只美在瞬间而伤感的失落心情,充分体现了“物哀之美”。
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1题,9分)
20.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9分)
桓公①少与殷侯②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注释】①桓公:即桓温,东晋大臣,与殷浩有隙②殷侯:指殷浩。少有重名,后率军北伐,屡败,上疏弹劾,被黜为庶人。
(1)“我与我周旋久”一句,《晋书·殷浩传》作“我与君周旋久”,此一字之差,意义迥异。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好?试从语境和理趣的角度加以分析。(100字左右)(5分)
答:示例1:“我与我周旋久”一句更好。从语境,面对桓温的咄咄逼人,殷浩说:‘我和自己长期打交道,宁愿作我。”巧妙避免了与桓温争长论短似拙实巧;从理趣上,“作我自己”表现了对自我价值和独立人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反映出自己出人之上的志趣和气度。
示例2:“我与君周旋久”更好。从语境上来说,前文交代两人齐名,而且“卿何如我?”明显就是要完成两人之间的比较的,所以“我与君周旋久”更符合前文的语境;从理趣上说,强调“我与君周旋久”但最终“宁作我”,经过长期的体验之后,更清楚地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并给予赞美,流露出强烈的自信。
(2)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是一种“作我”的典型表现可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毕福剑曾说“绝不走别人走过的路,最终会让自己无路可走”你如何看? (4分)
答:“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强调的是一个人要有主见,并坚定与自己的选择,并不否定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和传承前人的成果,否则,只会固执己见,走入绝境。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
尺八
(1)类似尺八这类文化逆传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并不少见,请另外举二例,略加表述(4分)
答:①中国端午节传入韩国后,在韩国得到了充足的发展,韩国拟将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此举引起对传统节日日渐淡漠的中国人对端午节的重视②中国的茶艺传入日本,经日本人发扬光大进化成茶道,然后传到中国;③火药传到欧洲,发展为炮弹,再传到中国。
(2)请就尺八的“传出”到“逆传”,谈谈你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认识。100字左右。
答:由于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动荡、战争等历史原因,我们中国有很多古老的文化都出现过断层甚至失传。尺八只是众多不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而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和发扬光大使尺八避免了失传的遗憾。既然尺八在中国已经失传,而日本恰好保留着,我们虚心跟他们学习也无不可。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伏尔泰说:真理就像水果,只有熟透了才能采摘。
其实,岂止“真理”如此,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⑴自拟标题,⑵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⑶文体特征鲜明。
提示:果实熟透了才可以采摘,思考沉稳了才能充分表达。用类比联想法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