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同步练习题
课内巩固
1. 给加点字注音
移其粟(
)
弃甲曳兵(
)
数罟(
)(
)
洿池(
)鸡豚狗彘之畜(
)(
)(
)
庠序(
)
孝悌(
)
饿莩(
)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下列句子当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4.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5.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6.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
)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王好虞,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7.下面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
课外提升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
)好乐,有(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
),直好世俗之乐(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1.根据上下文,填入括号中的虚词依次为(
)
A.之
乎
也
耳
B.之
诸
耳 也
C.以
诸
也
耳
D.以
乎
耳 也
2.为下列加点词注音正确的是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A. lè lè
lè
lè
lè
B.yuè
lè
yuè
lè lè
C. lè
yuè
lè
yuè
lè
D.yuè
lè
yuè
lè yuè
3.下列句中“之”的作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王之好乐甚
A.羽旄之美
B.吾王之好鼓乐
C.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D.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4.对下面这句话的翻译正确的是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A. 大王你这么高兴,齐国该差不多了吧。
B. 大王你这么喜欢音乐,齐国的庶民该差不多了吧。
C. 大王你这么喜欢音乐,齐国行王道该差不多了吧。
D.大王你这么高兴,齐国行王道该差不多了吧。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yòu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圃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解释加点的词。
(1)方
(2)诸
(3)犹
(4)之
(5)如
(6)宜
2.(1)这一则故事体现了孟子的什么观点?
答:
(2)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答:
3.孟子为什么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说齐宣王是“为阱于国中”?
答:
4.翻译这篇文章。
答:
附
课内巩固
1. 略
2. B
3. DE
4. AD
5. B
6. B EG
7. C
课外提升
(一)CBBC
(二)1.(1)方,见方
(2)诸,相当于“之乎”
(3)犹还
(4)之,它,指文王之囿
(5)如,如同
(6)宜,合适、适宜
2.(1)孟子主张推行王道仁政。
(2)孟子是通过百姓对“文王之囿”和“寡人之囿”不同态度的对比来说明自己观点。“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以为小”;“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以为大”。
问题是前者能“与民共之”,后者不能。
3.“阱”是捕兽的陷坑。齐宣王的园囿就在首都的郊外,纵横有四十里,谁要杀害了里面的麋鹿,就等于犯了杀人罪,这样,园囿也就成了陷发于死地的陷阱。孟子对这种做法很不赞成,所以就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
4.齐宣王问道:“据说周文王养鸟兽的园林方园70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道:“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它有这么大吗?”孟子说:“我的园林方园才40里,百姓还认为它太大,为什么呢?”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方圆70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到那里去,打野鸡野兔的也可以到那里去,这园林与百姓是共同享有的。百姓认为它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我一到齐车边境,先打听到齐国最紧的禁令,然后才敢进入齐国。我听说首都郊区有方园40里的园林,如果谁杀死了里面的麋鹿,罪行就跟杀人一样大,那么方园40里,就是在国中的设置的一个大陷阱,百姓认为它太大,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