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博客心境原创杂谈贝聿铭卢浮宫建筑 |
分类: 自我认识 |
老爸是个木匠,小时候他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在街上走的时候,告诉我这个是爸爸盖的,那个也是爸爸盖的。那时,感觉老爸好厉害。其实对建筑一窍不通,也不知道建筑啥样儿是个好,样是个不好,只是看到自己喜欢的建筑,仍会驻足观看,留连之际,时仰望至蓝天云际,时处于其间感念辽阔,每每回想,总有一些崇敬与感动深深伴随。
想来去过的地方也有不少,在建筑间游走,感受着文化的力量,体会着人文的情怀,欣赏古代建筑的精华与典雅、大气,现代建筑的实用与流线,都或多或少的感知着一个建筑所体现出来的蕴味与内涵。建筑在固定的人世间,走过的岁月相伴于人,杰出的建筑赋予着人的饱满的情感,它们透着一种灵性,甚至是人的本体的一部分。艺术本身讲究着一种融合与文化传承,各民族有各民族不同的思想文化,文化包含着对于事物的本初理解,以理解变化出来为实际的应用,那么这个建筑是否就包含了民族的人性。
现在的建筑越来越趋于一种相同,只不过在体现着不同的个性与气质。古代的中国建筑讲究的是对称性,也是一个专家告诉我的,甚至是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息息相关,在易经、阴阳、造型、对称、排列上均具有独特的意味。故宫当然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者,作为保存保古老的宫殿群,其大气磅礴的气势,将中华文化尽情的展现。结合中国的各地风俗,各地的建筑风格不一,逐渐形成独有的特色。江南水乡的灵巧、雅致,亭、台、楼、阁相映成辉,西北区的成熟与霸道,四大名楼的传统特点,苏州园林的瑰丽,杭州人文的街景,南京中山陵的恢宏气度,西安古城墙的沧桑,南方区域不同的堂屋风格,福建的土楼,各民族风格不一的民居建筑,无一不体现着这个民族在建筑思想上的统一认识,即人类皆是追求美而存在,这类存在缘于一种不同,这种不同造就了同一的世界。
建筑的美在于它的永恒,我们会因为一个建筑的存在,而不断的去体会它带来的社会的历史,以历史的进程感受着它的变化与进程,作为一个“人”的存在,静静的感受着一个活化的物体,经历人类社会变迁的原始。一个城市的建筑充分的饱含着人们对于这个城市的情感,那种与人类社会结合在一起的建筑艺术,象一首流动的音乐史诗,承载着这个城市的历史与梦想。建筑是与城市的巧妙结合点,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特色。
看过一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澍”先生的访谈,他说真正的大师是在民间,他们用毫无知性的理念,却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现实的杰作,从来就不用图纸,也不用规划,那是人类对于这个社会的理解和认识,是真正的人类自头脑来源而形成的艺术标准。有时建筑是一种融于一体,一种源于自然的力量。北京有好多的建筑,大会堂、故宫,但有的专家认为“观礼台”是最美的,一个很简单的台子,可是你要想到这样的设计是后期加上的,而同原来的建筑的混合为一体,让你丝毫感觉不到它是一种后期加置,那么它就是杰出的。哈尔滨是一个移民城市,建市时间短,原来大量的外国侨民,在哈尔滨居住,哈尔滨融和着欧洲各类的文化建筑,包括文艺复兴、新现实主义、巴洛克、欧洲古典风格、日本风格等各个类型,畅游中央大街,你会感到进入到欧洲某个城市的一个街区,这个移民的城市带给了我们一种新的认识和理念。欧洲的建筑体现着各个艺术流派的风格,同样与中国一样饱含着对于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认知,古典的廊柱,巴洛克式的雕刻,以及各类欧洲建筑大气、唯美、浪漫、绅士风度。可是,现代的艺术与古代的建筑同样需要融和,卢浮宫内的玻璃型金字塔与周边的环境紧密的合成一个整体,那古典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使人神往。
建筑的话题说来太多太多,我们每天在建筑间流动,共同谱写建筑这些美妙的音乐间,在曲谱与灵魂艺术之中把握着我们自己的生活。人也是建筑中的一部分,没有了人的存在,建筑也不过是一堆钢筋水泥堆筑的堡垒,没有活化的生命与存在的价值。人才是世界最完美的存在,建筑是音乐,但需要人来不断奏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