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本轮上涨逻辑及结局的大胆猜想

(2016-06-05 21:44:03)
标签:

上涨逻辑

明晟

深港通

美联储

股指期货

分类: 大势预测

        ​2016年6月5日周日,又到了周末做总结的日子。上周的A股走势波澜再起,几大指数均表现出色(下图一),在国内经济数据不佳、人民币汇率创出近期新低的背景下,本轮上涨比较突然,这次行情的逻辑究竟是什么呢?

        明面上看,近期的利好主要有三条:1、深港通有望开通;2、A股有望纳入MSCI(明晟指数);3、美联储6月加息可能性降低。前两条主要是增加A股的资金,提高对股票的需求,第三条减少资金外流。

        其实仔细推敲,上述三条利好都比较牵强。深港通即使近期推出,很难有当年沪港通的利好刺激效果,沪港通正式宣布的时间是2014年11月10日,当时的上证指数(图二)在2473点,已经经历了5年的漫长阴跌,并且在2000点一线筑底长达两年时间,从底部平台刚刚上涨20%的位置,当时的经济基本面及指数位置和现在均不可同日而语。另外,沪港通标的估值也普遍低于深港通标的估值水平,对外资的吸引力当然也会有较大差别。

        至于加入MSCI(明晟指数),一来没有确定,二来即使加入了,到真的有资金进来,历时较长,其影响将是长远的,短期影响仅限于心理上而已。

        鉴于周末公布的糟糕非农数据,美联储6月份加息的概率大为降低,但是7月加息的概率仍不小,无非是时间早晚罢了。

        既然这些利好作用都有限,那么A股为什么涨呢?背后有什么逻辑呢?

        百川哥今天下午和几个朋友喝茶聊天,其中有做了近十年美股的专业投资者,有做股指期货量化交易的明星私募基金经理,还有银行出身、非常了解政策和实体经济运行状况的投顾专家,经过充分沟通,逐渐形成了一个大胆的猜想(以下仅是个人意见,供大家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轮上涨的最大亮点是外资的明显流入,本周沪股通净流入123.18亿元,创出年内新高!外资流入是因为A股跌得足够深、足够便宜、体现了足够的投资价值吗?显然不是!请注意这是在A股即将加入MSCI的时点,最近的新规限制了股票随意停牌,再加上周末关于“放松股指期货限制”的传闻,一切就豁然开朗了。

        上涨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外资流入,拉高抢筹,可能是等待甚至早已得知期指松绑的消息,在深港通及加入MSCI的刺激下,拉高到一定程度,待期指正式松绑后,在美联储加息回收全球流动性及中国央行收紧流动性的时点(之前央行其实已经打过了“预防针”:未来M2增速或下降,救市注流动性实属无奈),结合新三板分层或者实行转板(此举将对高估值的中小创个股形成巨大冲击),再大举抛出目前拿到的筹码,同时做空股指期货以获利,实现“股汇双杀”。

        若果真如此,本轮上涨的结局将是:上证指数有望短期内上冲到3300点附近,再次下跌必破2638点,理论下跌目标在2300点一线。

        当然,如果真走成这样,那么“国家队”必须要放弃护盘才可以,为什么要不护盘?加入MSCI了,减少政府人为干涉,让股市回归本来面目,都是提前告诉大家的呀!当然也有没放在明面上的:别忘了,养老金还等着入市呢。那是老百姓的“救命钱”,是不能也不敢亏的。如果有2300点入市的机会,必然会“名利双收”(既在最低点位建仓赚钱、又起到了充当英雄“救市”的效果)

关于本轮上涨逻辑及结局的大胆猜想

关于本轮上涨逻辑及结局的大胆猜想

        最后,再次强调一句,所有的分析研判都是百川哥的一家之言。“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百川哥

                                 2016-6-5  21:30

(注:俗话说“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百川哥尽量在文章当中说明预测的理由与原因,测算点位的方法,希望读者在看文章观点结论的同时有所收获。另外,文章中仅仅给出了研判后市行情的标准及作者的个人看法,希望朋友们阅读的同时保持个人的独立思维,自己做出合理判断。)

(希望大家查询并且关注百川哥的微信公众号“baichuan_caijing”,或者“百川谈股论金”,愿我的文章对您的投资有帮助,感谢您的关注与转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