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1日曾在上海证券报撰文《从券商蜕变看中国股市的梦幻未来》(当时上证指数2486点,此日开始券商板块暴涨,7个月之后上证指数创下5178高点),今逢十四五规划收官展望十五五规划之际,目睹A股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而关键的蜕变,欣喜之余再次撰文。
这场资本市场的蜕变不仅是市场周期更迭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经济内在实力与未来潜力的价值再发现。从长期被低估的“价值洼地”到如今迎来“重估中国牛”的崛起,A股市场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困境的根源、深度变革的动力、产业新动能的支撑等维度,全面剖析这场变革的内在逻辑与未来趋势。
一、历史困境:市场表现与经济基本面背离
过去十余年间,A股市场始终在3000点附近徘徊,形成“长胖不涨高”现象。这种市场表现与经济基本面的背离,源于多重因素的长期交织。
1. 外部压力与资金失衡
中美博弈的持续升级,对A股市场资金面形成显著冲击。北上资金流入减速,南下资金净流入逐年增加,加剧了A股市场资金的失衡。
A股市场的融资规模呈现“大跃进”态势。这种“重融资、轻回报”的市场定位,导致资金供需严重失衡。
股东减持、做空工具滥用等问题进一步加剧市场下行压力。重要股东累计净减持金额巨大,融券业务规模逐步变大,部分个股被恶意做空导致股价异动,市场信心持续受挫。
2. 企业盈利困局与发展掣肘
除银行业外,A股非金融企业的盈利能力长期处于低位,显著低于同期美股非金融企业水平。
企业发展成本持续攀升是盈利承压的重要原因,包括房地产成本、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等方面。
行业内卷与价格战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多个行业面临均价下降、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
3. 市场生态扭曲
A股市场长期被诟病为“融资市”,扭曲的市场生态导致资金配置效率低下。新股上市首日涨幅高,但上市后破发率高,形成恶性循环。
场内资金失衡致使市场短期投机氛围浓厚,投资者行为严重扭曲。A股市场年换手率高,投资者平均持股周期短,资金过度追逐题材概念,忽视企业内在价值,市场估值体系严重失衡。
二、深度变革:重塑市场根基的底气
新国九条的发布,标志着A股市场进入系统性改革新阶段。这场变革从监管体系、企业基本面、资金格局、政策支持等多个维度重塑市场根基,为“重估中国牛”奠定坚实基础。
1. 监管重塑,正本清源
监管逻辑转变:IPO审核从“事后严否决”转向“事前高标准筛选”,通过提升财务门槛、强化前置检查,实现“优进”目标;监管协同强化科技赋能与中介追责,市场信心指数显著提升。
市场生态进步:针对“三把快刀”的治理成效显著,重要股东净减持金额同比下降,融券业务实施新偿还制度,融券余额下降,成功遏制无序减持与恶意做空。市场退出机制加速完善,退市公司数量创历史新高,“有进有出”的市场循环初步形成。
2. 基本面改善,价值凸显
企业经营环境的优化推动盈利水平触底回升。房地产价格合理回归使工业用地成本下降;企业融资成本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技术赋能成为企业盈利增长的新引擎。AI技术通过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直接转化为企业利润。云计算与大数据通过资源弹性分配和数据驱动决策,使头部企业运营成本下降。
市场出清后优质资产价值显现。破净率一度较高,部分行业龙头股股息率显著高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投资价值凸显。
3. 资金格局逆转,活水涌流
外资回流趋势逐步明晰。MSCI中国指数成分股持续获得外资青睐,反映出外资对中国核心资产的长期信心。
居民资产向权益市场的转移呈现加速特征。新开户数大幅增加,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提升,市场结构优化明显。资金迁徙主要通过标准化工具实现,股票型ETF规模攀升至历史新高。
增量资金储备迎来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居民存款与理财到期规模巨大,险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大幅上调,养老金入市规模稳定,长期资金供给渠道持续拓宽。
市场活跃度与质量实现同步提升。成交额与两融规模保持高位运行,两融余额占市值比例下降,机构投资者贡献大部分杠杆资金,投资行为更趋理性。
4. 政策坚定护航,改革深化
中央层面密集出台政策组合拳,形成“稳增长+促改革”的政策合力。创设多种便利工具,有效缓解金融机构流动性压力;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回购金额创历史新高。
中长期资金入市渠道持续拓宽。养老金投资范围扩大,社保基金权益投资比例提升,QFII/RQFII投资额度限制全面取消,新增外资开户数同比增长。
并购重组市场激活,金额同比增长,其中产业整合类并购占比远超以往的财务类并购。政策支持优质企业通过并购实现产业链整合,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
司法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证券集体诉讼机制很好地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