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驴行手记 |
阳关,因在玉门关之阳而得名。西汉王朝自武帝以来,为了经营西域,抗击匈奴,曾经在河西走廊“列四郡,据两关”。“四郡”是为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两关”就是阳关和玉门关。阳关是丝路南道的必经关隘,地理位置极为关键。自西汉以来,阳关作为军事要地,许多王朝里都把守有重兵,见证过无数将军白发征夫泪。多次出征的边塞诗人岑参,曾写下“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的诗句。西天取经的高僧玄奘,当年也是取道丝路南线,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
昔日的阳关城堞,早在唐宋之时就已被流沙掩埋。今天看到的古建筑群,是近年来修建的阳关博物馆。
阳关没有留下城桓屋舍,出土文物中也没有关城图样,因此这座博物馆,只是依据汉唐风格,凭空捏造出来的。巍峨的城墙外,停放着攻城车,云梯,抛石器等古兵具,看来倒也威风凛凛,虎虎有生气。
博物馆内设有一些展厅,陈列着一些相关文物,介绍历史上的阳关和丝绸之路。
展厅往后,还有都尉府和仿汉兵营。
博物馆后面不远的山上,屹立着一座饱经风霜的烽火台,和寸草不生的山体都是一样的暗黄色。那就是古阳关唯一遗存的耳目——墩墩山烽燧。
墩墩山后,是后来修建的名人碑文长廊,镌刻着历代文人骚客吟咏阳关的诗词歌赋。我漫步在长廊中,享受着习习的凉风,遥望着脚下一望无际的大沙漠。
又有当地人牵着马招揽生意,我不想骑马,就和她拉话。原来长廊下这片平整的沙滩,就是有名的古董滩,是不准游客下去的。
相传唐天子为了和西域于阗国保持友好和睦的关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于阗国王。皇帝下嫁公主,自然送了好多嫁妆。金银珠宝,钱币绸缎,应有尽有。送亲队伍带着嫁妆,经长途跋涉,来到了阳关。当时这里是绿树掩映的城镇,村庄,田园,因为出了阳关便是无际沙漠,路途艰难,送亲队伍便在此地歇息休整,做好出关准备。不料,一天晚上狂风大作,黄沙四起,天昏地暗。这风一直刮了七天七夜。待风停沙住之后,城镇、村庄、田园、送亲的队伍和嫁妆全部埋在沙丘下。从此,这里便荒芜了。天长日久,大风刮起,流沙移动,沙丘下的东西露出地面,被人们拾拣,这便是今天的古董滩了。
早听说“一进古董滩,空手不回还”,还以为会唐砖汉瓦俯拾皆是呢,没想到却已是一片空空如也的荒滩。
与古董滩相接的茫茫流沙,竟然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了。
远远望去,沙天相接处有几座黄色的山峰,牵马人叫它楼兰山。
回过头,墩墩山的烽燧傲然屹立;博物馆的仿古兵营像一朵朵洁白的蒙古包,铺在山脚下。再往后,赫然在目的便是郁郁葱葱的葡萄园。
在这里辨不清东南西北,我不知道眼前流沙的方向是不是西方,但那里确实是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
汉唐时候,这里是边境,西出阳关之后便是西域,已经是异国的土地。即将出关的人们,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暗黄色的山峰虽在眼前,但那片土地上已不再有故人,那山已叫做楼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