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铭刻历史的沧桑

(2010-02-23 14:45:42)
标签:

雨彤

原创

郭宗忠

诗歌

解读

点评

博友

杂谈

分类: 诗评在线

 

郭宗忠的获奖长诗《石头的火焰》

----祭奠圆明园罹难150周年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大肆劫掠,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

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雨果(1860年)

1860年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6日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10月7日至9日,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这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

----前言

当我读到军旅诗人郭宗忠为祭奠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之际,而作的长诗《石头的火焰》,心灵倍受震撼。深切感受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同国家的命运休戚与共,构成的这部延续不息的、爱国主义情怀的长诗。

“石头塌下来塌下来/石头石头石头/赤裸的石头/石头/石的处女/石的走廊/石的花园/石的梦境/残缺断裂/在这里疯狂走动/石头燃烧花朵燃烧绿叶燃烧/民族的血骨泪/在燃烧在燃烧/烧”。

诗篇开卷压下来的石头和历史的沉重,就让人喘不过起来。

诗人愤怒地揭示、还原了历史,又深刻地把战争的语境融入其中,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场景宏大逼真,如身临其境般闪现在眼前。动感的画面,仿佛能听到石头在断裂的声音,石头在燃烧,花草树木在燃烧,千千万万中华民族的血泪在燃烧。

这是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忧患,是历史赋予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是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的责任使然。也正如诗人所言“透过石头纯净神秘的火焰,东方闪耀出光辉的晨曦。”

透过字里行间的描述,读者就能深切感受到诗人为倾注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而精心营造的那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在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下,而毁于一旦,由不得人的心在流血,在痛惜,在呐喊,在愤慨。

诗人反复地运用石头,一声声层叠,增加了韵律感。如大声朗读,更加感人至深,甚至让你热泪盈眶。饱含深情的语调,揭示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大声疾呼,痛斥帝国主义的罪恶行径,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感。

“哀声尖叫低泣/一切的发生预示着无法挽回/一切的时间流走/而被玷辱的历史/错乱惊愕/结痂在民族的脊梁里/隐隐作痛”

从这一段落中,更能使读者跟随诗人的语言,更加容易融合其中。珍花异草在燃烧,名园胜景在燃烧,珍稀文物被掠夺。这座集古代文明的精华,被西方人誉为的“万园之王”顷刻间毁于一旦。而读者的心,也在跟随着诗人的描述“隐隐作痛。”

诗人在痛惜,心在滴血,那种错乱与惊愕,那种无奈与叹息,又岂止是隐隐作痛?发生的已然发生,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已无可挽回,而这段被玷污的历史,却永远钉在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尽管心仍然在隐隐作痛,而我们也只有时刻牢记历史的教训,立志强盛伟大的祖国。

“远远看见那些断石模糊不清/仿佛殿堂亭院楼阁升起/那报时的西洋钟最后狠命敲了一下/子弹穿过钟的秘密心脏/在秋风催落叶的季节/一片永远不下雨的阴沉的云/迫击压迫着惊慌羞惭/悲恸的我”

跟随着诗人的描述,读者能深切感受到,那份紧张,那种危机四伏。西方列强仗着坚船利炮,攻入北京城。到处烧杀奸淫,肆无忌惮的掠夺,无恶不作,将中华民族的文明践踏在脚下,将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抢劫一空,付之一炬。

诗人用精短的语言,还原了历史的真相。描述的场景,能够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那种惊心动魄,撕心裂肺的疼痛。

从接下来的这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极富运用意象。“阳光移动着石头的影子,阴影和光线,在尖锐地舞蹈。”极其形象,极其夸张,给读者极大的视觉冲击。而在“秋风不断翻动着落叶云片/寻找那蝉鸣荷花喷泉/寻找柳荫下的道路/往复着流水的闪烁鱼群/此刻灾难俯身子刺入苹果芳香一声叹息/陷入石头上的花朵/淡漠地切开一块一块坚石”中,我们又不难看出,这一系列意象的安排,都是在为石头的断裂,石头的疼痛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铺排。

作为诗人,郭忠宗的诗歌是诚实的,严肃的,更是有深度的。无论从对这首诗歌的立意,还是对于历史的挖掘,那种敏锐的捕捉和把握,都是到位的。

我不是一个能够轻易被感动的人,但是诗人郭忠宗的这首长诗《石头的火焰》却深深的感动了我,甚至当我细读的时候,眼中是含着泪水的。

窃以为,一首诗歌,不论它是浅显还是厚重,抑或是属于哪一流派,只要能够使读者的灵魂深受触动,及时拨动读者的心弦,能够让读者的心沉淀,让心灵以启迪,那就能称得上是一首佳作。不同品味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要求,诗人如此,读者亦如此。

诗人,作为一个灵魂的净化师,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担,弘扬人类真善美的使命,把世界和平、人类的幸福,关心人间疾苦作为自己义不容辞推卸的责任,针砭时弊,为人类的灵魂工程添砖加瓦。从这首长诗中,读者不难发觉,对于这一点,郭忠宗做到了。

这是一首充满理性的思考光芒和灵魂拷问的诗歌,也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呕心沥血的诗歌。这首总共有二十四节的长诗,字里行间融入了对历史与自然的崇敬,对生命的感恩之情,以及对世间万物的悲悯情怀和理想主义的期盼。

这是一种大爱无疆。诗歌所流露出的内涵,是对灵魂的植入与拷问,既恨又爱的情怀,融入在字里行间,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爱之深痛之切吧。这也正如诗人在十四节中,看着那些石头的残骸,悲切地追问:“血性的中华民族你怎么了?/一个被贪官污吏宠着的朝代/一个奴役人民的朝代/那还是我的‘祖国’吗?/”

请看接下来的十九节中,“石头,我的兄弟/经过死亡的岁月/我觉得痛苦不再是痛苦/死亡也没有什么可怕/痛苦不过是一种回声却不是麻木/“唧唧”蟋蟀在白昼的/乱世间开始向子孙后代讲述/那一场大火/“唧唧”仅用夜晚是/不够的/”虽然一切都已结束,一切均成为过去。但是历史铭刻的印迹,却永远不可磨灭。必须得以推动和传承,并让其精髓闪烁着最为耀眼的光辉。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其深邃的内涵告诉读者,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我想,这一切都与作者多年的军旅生涯是密不可分的。

在末节的末句“石头正在做梦/它们梦见的自己一定是/晨光中醒来的鸽子/”这是诗人寄予的美好的愿望,整首的诗歌,不仅增加了一种厚重感,也体现了来源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统,凝聚着一种忧国忧民的力量。

诗歌的语言是诗人的思维和感知的认识方式,诗人善于创造性地使用艺术语言,并能运用精炼的语言,形象具体地传达人类思想、情感和精神状态。而这首长诗,虽然没有朗朗上口的音乐美,也没有回味无穷,诗情画意的意境美,但是其厚重的内涵,字字句句能够让读者重温历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思辨历史、感悟岁月。因此,这首诗歌极尽抒发情志,有着对人性的竭力张扬,气势豪迈、壮美而深沉。

纵观全诗,我们不仅可以完全了解整件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更是从遗留下来的废墟中看到曾经记载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感受到镌刻着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从诗人的描述中,我们能感受到石头分明就是有了生命力的,它告诉人们要永远记得伤疤和创伤,勿忘国耻。所以,这首诗歌的内涵,已经完全超越了战争本身,体现了一种民族的精神,和忧患的、忍辱负重的精神,就足以给读者留下深深的思考。

就如诗人所希望的那样,“晨光中醒来的鸽子”一定会振翅飞翔。这不仅是作者美好的愿望,也暗喻着诗人对和平的尊重和渴望。

今天,我走进这首长诗《石头的火焰》中,想象的羽翼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一百多年前被焚烧掠夺的圆明园。站在断壁残垣前,抚摸着冰冷的石柱,幻听到同胞的悲怆和哭喊,满目的凄凉,不忍睁开眼睛细看。在备受感动的同时,更多的是听到了一种呐喊,一声怒吼,振彻天地。

郭宗忠的这首为祭奠圆明园罹难150周年而作的长诗《石头的火焰》,铭刻着历史的沧桑,记录一段屈辱的历史,令每一个国人痛彻心扉,心灵煎熬。

能为这首长诗,写下一点我所能感知的文字,是我的幸运,也是对我的一种历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脉脉此情难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