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友聚首 余音犹在

(2016-05-23 16:08:40)
标签:

高尔夫

分类: 博友赛
首先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新浪高尔夫”这块后花园确实是凋零了。

往年的博友赛(尤其是最开始的几年),聚首日前后各有一个来月的时间,新浪高尔夫一定都会集中热闹一番:赛前期盼,赛后回味,聊球技的,说故事的,抖亮点的,大开涮的,穷逗乐的,那真是看得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记得第一回的“华山论剑”有一个报名参加博友赛的硬条件(相当于参赛资格)——必须至少在新浪高尔夫写过一篇博客。
后来写过不少妙文(包括在博文中插进手绘图)的北京的陈桥老弟,就是为了获得这个“参赛资格”而专门在赛前注册的新浪博客。

窃以为,除了其他亮点外,博友赛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博友”——一帮子能打(球)好写(文)的高尔夫爱好者一年一聚,现场球叙加网上文叙。
实事求是地说,博友赛的这个“赛”字还真没啥特别了不起的说道;更进一步,甚至都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比赛”:缺乏正儿八经“比赛”的很多要素。
另一方面,博友赛的核心要义恰恰也不是这个“赛”字——至少道长个人是这么看的。

这次上海聚首,博友们议论得比较多的、回味起来特别津津乐道的,不是哪一届博友赛谁谁谁得了冠军或第几名之类,而是新浪高尔夫兴旺时期各类脍炙人口的博文故事,一大堆才华横溢的“写手”:黄药师、计哥、老糊涂、南唐斌主、吴岩乱语等等(当年新浪高尔夫博客的才子实在太多,恕不在这里一一列出)。
写博、看博、分享、聚首、回味,构成了博友赛最不可替代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个眼前的例子:道长自己也是很久疏于耕耘,偶尔还会写写,依然是“鼓吹”为主题,除了对规则本身感兴趣的以外,来道长后花园拜访的照样越来越少;这次去会博友之前来了一篇和博友赛有关的,刚才打开博客看竟有两百多的阅读量!

一个客观原因当然是微信、朋友圈之类“快餐文化”工具的兴起,简单,快速,省事。
但是,无论色、香、味,快餐恐怕永远替代不了正餐。

道长个人是非常为新浪高尔夫可惜。

这块后花园曾经聚集了多少才子佳人啊!
多少人曾经出自内心的热爱和特别的激情无偿为这块后花园提供了多少绝妙好文!
先不说质量如何,这些年来仅道长本人贡献的文字就超过了一百万!
一百多万字——现在想想都不可思议!

哪怕稍微用那么一点点心去经营一下,新浪高尔夫博客至少在“高尔夫文化传播”这个领地是无可匹敌的。
窃以为,高尔夫进入中国大陆后,最缺失的一个方面就是“文化”元素。

如果没有了“博客”,还能是原来“博友赛”的味道么?
也许还是——与时俱进么,没有博客还有微博、微信或今后冒出来的其他“微”什么。
也许不是——打打球、喝喝酒、聊聊天、赌赌输赢,老友相聚,图个乐呵,亦为快事。

不管是也好、不是也好,药师老弟首倡并非常不容易地坚持了这么多年的“博友赛”一定是道长心中永远的情结。
而且,只要新浪高尔夫博客不关闭,道长也会继续写下去。
也是一种财富,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的财富。
实在关闭了就自己找个地儿存起来,哈哈!

其实,这回博友赛结束后有很多想写的东东,迟至今日才码字,也是精力顾不过来,在上海因航班取消耽误了一天,赶着做明天WAGC(中国)选拔赛广州站的准备工作。
最佩服赵兄(南唐斌主),那精力、那记忆力实在是了不得,这不,又写了好几篇了!

博友聚首 <wbr>余音犹在

都是发自内心的灿烂笑容!

博友聚首 <wbr>余音犹在

博友聚首 <wbr>余音犹在

现场交流是博友们乐此不疲的事

博友聚首 <wbr>余音犹在

第一次在博友赛和赵哥同组,两人光顾了聊天,把个单差点老将给活生生弄成95杆,据说这成绩比他老兄打70杆还要难......


博友聚首 <wbr>余音犹在

约了好几年要同组打一回球,这次终于如愿。这抛球的姿势!绝对标准啊!

博友聚首 <wbr>余音犹在

第二天同组的几位博友。这回道长是第一次以“纯参赛博友”的身份下场,分组啊、成绩啊、规则啊啥的俺都不用操心,落了个大轻松,哈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