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祸的记分卡:为啥“事故”频仍?
(2014-10-02 22:14:15)
标签:
高尔夫规则 |
分类: 规则探讨 |
最近一段时间,因签错记分卡被DQ的案例屡屡发生,最典型的如引起各方热议的张新军连续两次因记分卡问题被DQ。
道长执裁的各类比赛中,因为签错记分卡而被DQ的也是屡见不鲜。
前天刚结束的第三届新浪金堂杯八城市球队挑战赛第二轮,冠军成都队便因记分卡问题惹来一场不大不小的虚惊:12名队员取前8名成绩计入团体成绩,一名队员记分卡成绩为71杆(实际应为72杆),在本队前8名成绩中并列前三;因为签交记分卡后被发现第18洞的杆数比实际少记了一杆,DQ,只能递补第9名的成绩计入团体成绩,差点把全队的冠军都给弄丢了!
但凡有过一些正式参赛经历的一般都知道这条比赛规则:记分卡逐洞成绩如果记多了就按多的算,记少了则只能被DQ。
要说起来,在记分卡上准确记录每个洞的成绩实在应该不算啥难事,不就区区18个洞、简简单单的18个数字么?可为什么总会不断出现这种“低级错误”呢?
据道长观察,业余爱好者在记分卡上栽跟头至少有如下几个主要原因:
第一,不习惯正式比赛的记分方式。
稍微讲究点的正式比赛,裁判组都会要求球员采取循环交叉记分:如一组四人,A给B记分,B给C记分,C给D记分,D给A记分,每个人手里拿的都是另一位球员的记分卡,不像平时球叙,或是自己直接记分,或是交给球童去记分。
很多球友都还不习惯这种比赛记分方式。
不习惯带来的问题是:一不小心就可能把自己某个洞的成绩记在他人的记分卡上,或者打完一个洞不记得及时记录球员的成绩,过后想起来才补上,或者不记得及时和自己的记分员核对自己的成绩,口头上报报拉倒等。
第二,不习惯核对逐洞成绩。
规则只要求球员对自己的逐洞成绩之准确性负责,不要求对加出来的总杆数负责。换句话说,即便总杆是对的,如果某两个洞的成绩记反了,仍然属于错误的记分卡。
但很多业余球友在交卡时一般都只关心总杆对不对,76杆?OK,没问题,走人!
例如,总杆76杆。2号洞、3号洞本来分别是3杆、4杆,但记分员不小心把2号洞记成了4杆、3号洞记成了3杆——总杆数没有影响,还是76杆。
这张记分卡一交,球员的命运就是DQ——3号洞签交的成绩低于实际成绩,违反规则6-6d。
第三,不重视交记分卡的环节。
比赛结束,随便把记分卡一扔就走人,经常是负责收卡的喊都喊不住,或者表现出很不耐烦,发现问题需要沟通时连人都找不到了。
其实,一场球几个小时都辛苦了,交卡时稍微多花上几分钟又有啥呢?何况还是关系到自己的最终战果。
第四,不清楚相应的规则要求。
因错误的记分卡被DQ的球员最容易出现两种表现:第一,把责任推在记分员身上——又不是我记的,凭什么把我给DQ?第二,交卡后缠着裁判人员不放,能不能把记分卡改回来?
首先,规则6-6d明确规定:球员对自己记分卡上逐洞成绩的正确性负责。
也就是说,不管谁给你记的成绩,只要你在记分卡上一签字,一切的责任就都必须由你自己来负,再也怪不着谁。当然,签字之前你有足够的权力一一核对,错了的可以当场更正。
其次,规则6-6c明确规定:记分卡一经提交便不得做任何更改。
正式比赛一般都会专门设立一个“计分处”,安排专人(赛秘)负责收球员的记分卡。什么叫“记分卡一经提交”?一般都是通过“比赛条件”的文件进行说明:球员一旦离开计分处便视为已经提交记分卡。
通俗的说,你把记分卡往计分处一放,转身走人了,这张记分卡就不能再做任何更改了,哪怕你上个卫生间回来想起有什么问题都改不了了(譬如忘了签名)。
道长到今天都还一直心有余悸:如果这次成都队因为记分卡问题真丢了辛辛苦苦打出来的冠军,不知道颁奖现场会出现一种怎样的尴尬情形?
广西队一位参赛球员曾经在过去的一些比赛中几次因签错记分卡被DQ,这次第二轮比赛结束时,队友们千叮呤万嘱咐:一定要一个洞一个洞检查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