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天谢地 “本地鹰”终于来了!

分类: 高球随笔 |
说起来惭愧得紧,球龄是有六年多了,但今天之前一直只有唯一的一次抓鹰记录,而且还是远在塞北的宁川黄河国际高尔夫,第17号洞,左狗腿的四杆洞,俺一时发飙,一号木一杆直接干上果岭,逮了一“塞北鹰”。
那已经是前年五月“华山论剑”后发生的巧事了。
自打玩上这高尔夫后,南宁的两个场子来来回回都不记得打过多少回了,印象中似乎连“鹰毛”都没有碰到过,和俺差不多前后时间下场打球的球友倒是不时有好消息,莫说是抓鹰,干过一杆进洞的也有一大串了。
在球场上混得几年下来,偶尔逮只把鹰按说已经不算个啥了不起的稀奇事,所谓谁家过年不吃回饺子?但对俺来说就算相当新鲜、很是算个事了。
在俺的心目中,逮鹰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情况,一曰“技术鹰”,一曰“运气鹰”。
“技术鹰”自然是以实力为基础,如五杆洞能两杆On、四杆洞能一杆On,再加上推杆的活也过得去,大体便可以主动觅鹰了——这个俺是基本不敢想的,没那金刚钻。
“运气鹰”则基本靠“蒙”,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和HIO差不多是孪生兄弟:不管是五杆洞的第三杆还是四杆洞的第二杆或三杆洞的第一杆,想在球道上一百码以外的地方把小白球直接整进洞去,不靠“蒙”还能靠啥?即便是老虎童鞋恐怕也跑不了一个“蒙”,只不过“蒙”的概率不可与我等同日而语罢了。
俺这只“本地鹰”就是百分之百“蒙”的。
青秀山第1洞,蓝梯,409码,看似不怎么长,但由于球道设计巧妙,前后左右障碍区不少,开杆就是过水加大上坡,俺这水平平时在这个洞保帕也不见得十拿九稳,甚至动不动就弄成+2、+3的。
不使劲根本就不可能标On,劲使岔了则要么奔左边OB、要么奔右边进高坡长草或钻树林;即便是第二杆过渡一下,第三杆攻果岭也很是头疼,左右都是沙坑,尤其是黄旗(后旗)位,如果贪心直攻旗杆,稍不小心就会打穿,果岭后方是侧面水障碍区,红桩与果岭之间又是大片的长草,弄不好还得罚1杆回原地重打(遗失球或无法在不更靠近球洞处抛球)。
今天的开球洞就安排在第1洞,俺开在左侧球道沙坑右边,估计开了230码的样子,小白球恰恰停在200码左右看不全果岭的地方,只知道隐隐约约的大方向,黄旗。
照平时下场的情况,接下来俺肯定会用6号铁先过渡一杆,因为刚下场没活动开,长杆太容易出事,不划算的;这次却鬼使神差抽出了5号木,也没怎么多想,抡杆就直攻。
感觉击球很扎实,大方向也差不多,似乎有点偏右。俺对球童说:这一杆不错噢,看来没上也差不多了!
球童也踮起脚朝果岭方向瞅瞅:好像上了!
俺笑笑,没太当回事——这一杆的效果已经大大满意并很是出乎意料了。
同组的两位球友都打得很辛苦,都是左一杆右一杆好不容易才靠近果岭;俺晃晃悠悠往果岭方向走,一边走一边使劲往果岭上瞧,越瞧越觉得心凉:怎么一点球影都没瞧着?!看来是打穿了!
一直走到了果岭附近,就是见不到球!
算是彻底失望了,直接奔果岭后面去找球。
怪事!在果岭后面找来找去也没有球!
俺懊丧之余暗自核计:不可能啊!这一杆不可能冲那么远么!再怎么的也进不了长草啊!
转身问球童:你看到球落在哪个方向啦?
球童也觉得奇怪:我看到应该是上果岭了的啊!
俺正发愁恐怕得回去再打,球童灵机一动,直奔球洞,弯了弯腰,小手那么一指:进洞啦!
俺在果岭外远远地苦笑:别瞎扯了,还是赶紧再找找球吧!
球童明显有点激动,伸手就在洞杯里掏出一球,高兴得差点蹦起来:真的进了!
可不是进了?
前一篇:为酷高擂鼓助威:这个事大有意义
后一篇:话说酷高队开幕赛上的“惊天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