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故事(完):余韵与思考
(2012-05-31 09:47:04)
标签:
休闲 |
分类: 高球随笔 |
每次博友赛活动都会令人久久难以忘怀,每回曲终人散之后都会给大家留下众多的回味和思考。
这次的成都站活动无疑把博友赛这桩事又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的新老博友、参加或未参加的都在热切期待“下一次”,但这个“下一次”该怎么办?
俺作为历次博友赛活动的参与者之一,结合各届活动、尤其是本次成都站活动的一些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供关心的博友一起思考。
1、关于活动定位
从“华山论剑”到“八仙过海”、“北京欢迎你”、“锦官城外五月欢”,每次博友赛活动都有这么一个亮眼的说法,到了现在似乎需要进一步有一个更明确的“定位”——“新浪博友联谊赛”到底是个什么东东、或者应该是个什么东东?是长期延续的还是短期热闹的?是随机吆喝的还是相对固定的?是完全自发的还是有主有从的?是见子打子的还是章法公开的?等等。
“定位”是解决博友赛活动的一个“基调”问题,因为不同的定位有不同的搞法,无所谓对和错,只有合适或不合适,得看在什么前提、什么条件下进行定位。
2、关于活动组织
药师作为博友赛活动的“始作俑者”是如所周知的,但药师在每次博友赛活动中实际担当的角色还是区别很大的,个中细节就不多说了。
除了药师外,每届博友赛活动都有那么个所谓的“组委会”,实际也就是落实到几个热心人操办具体事,如大连那一届的双子、北京那一届的Joanna、老詹及这一届的成都古龙、冰点等,每次操办的具体过程和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并无定规。
既然俺们这个活动的名堂是叫做“新浪博友联谊赛”(一开始好像是叫“新浪博友会”),则“新浪”在这个里面究竟应扮演什么角色、起到什么作用?活动组织和新浪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界定为好?
药师的一个观点俺一直都比较赞同:这种活动的牵头组织者起码得“有心”(足够的热情)加“有力”(精力、实力、能力),当然还可以列出其他一些要求或条件,但有一点恐怕是可以肯定的——仅仅靠“热情”远远不够。
3、关于活动费用
“华山论剑”的所有费用都是药师掏的,“八仙过海”、“北京欢迎你”的公共费用是参赛博友分摊的,这次“锦官城外五月欢”除住宿和打球以外的费用是药师和成都古龙共同分担的。
一方面,俺们当然要对为博友赛活动无偿奉献的各位爱心博友(包括各次活动过程中主动以晚宴、奖品、纪念品等形式提供支持与赞助的)表示由衷敬意和真心感谢;另一方面,这种做法恐怕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这不是一个谁钱多钱少的问题。
4、关于活动参与
包括参与的范围、条件、形式、名额等,可能都要进一步思考思考。
第一次“华山论剑”,参与活动的都是框定在“博友”、而且还都是“新浪博友”这个范围。记得陈桥童鞋当时为了获得参赛资格还专门在报名前开了新浪博客,一位粉丝众多、才华横溢的“写手”(写博客的高手)也因此而横空出世。
后来好像就相对马虎些了,是不是“博友”并非必要条件了,“拖拉机”(一个人带几个人报名)也逐渐多起来——当然,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个活动对其他球友的吸引力,不能说是坏事。
但恐怕总还是得有个范围,不然全国的球友这么多,搞法也就不一样了。
还有如每次报名都是随性而行,既没有一种相对规范、内容明确的报名表格,也没有一条相对固定的报名渠道,更没有一些必须的约束条件(如报了名不来怎么样、不遵守活动规定会如何等),弄得每次都会为这个谁来谁不来、今天说来明天又说不来、报了个名便鸟无音讯等大为头疼,特别是到了最后的分组落实阶段,不是一般的麻烦——这个环节俺是体会最深的,要不也不会戏称为“排八卦阵”。
每次活动的参赛规模也是个问题,包括要不要硬性设定名额、限多少合适、分不分地域差别等,可能都要进一步考虑。
5、关于活动形式
几届活动下来,博友赛已经尝试了不少有意思的花样,包括个人排名赛、南北对抗赛、与当地高手的组队PK等,但至今还是没有形成一些相对固定、特色鲜明的活动规则。
这次成都站活动引进了“明星球员”、“领先组举牌”的元素,非常成功,今后还要不要?如果要,“明星球员”到底按照什么条件界定?是16人进领先组还是再多一点或少一点?都需要进一步的细琢磨。
还有,除了“个人比杆赛”、“团体比杆赛”以外,要不要进一步考虑设置其他一些更适合于这种全国博友球叙、业余球友竞技、更为丰富有趣的赛制形式?包括每次活动到底安排几天、周末还是平日、几场球为好、设哪些既有意义又更好玩的奖项、奖品、奖牌?等等。
一鼓作气写了这么几篇,也是想借这次博友赛活动的余热,把耗费了这么多各方资源获得的经验、体会、教训、感触等大致理一理,算是对俺们自己的活动一种另类形式的关心罢,如有说得不尽合适、表述得不尽恰当的对方,恭请各位参赛博友多多原谅并指正。
就此打住,该洗洗干活了,呵呵。
前一篇:成都故事(六):最佳拍档
后一篇:果岭上小白球相撞的几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