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打假”:必须的!
(2012-05-08 08:43:14)分类: 高球随笔 |
全国上下“假”风盛行,“假”品泛滥:假药、假饮料、假食品、假家具、假论文、假报告、假成绩、假学历、假信息、假结婚、假离婚、假工程......,不胜枚举,可谓防不胜防、打不胜打。
甚至还有“假人”。
现如今,高尔夫的“假”——各类赛事活动中的“写手”、“假杆数”,竟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到处蔓延的流行病,正在严重侵蚀和放肆亵渎高尔夫这项本就应该是基于“诚信”、“自律”的健康运动。
要说起来,高尔夫的“假”还真谈不上什么“技术含量”,无非就一个字:“写”杆数。
因此,业内人士将那些高尔夫作假者统称为“写手”,倒也一矢中的。
高尔夫“打假”是必须的,这个毋庸多言,应该是绝大部分球友绝无争议的共识;但是,仅仅是对“写手”们的申讨、谴责、曝光等等,最多都只能形成一种舆论压力,恐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之所以会有“写手”存在,一是有人“要写”——有“写”的动机和需求(不管是为虚荣还是为奖品),二是有人“可以写”——有“写”的条件,也就是能用“写”出来的杆数充作比赛成绩。
所以,高尔夫的“打假”无非也是两个环节:一是“不写”,二是“写不了”。
“写”还是“不写”,主要取决于当事人自己;舆论压力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写手”的行为,但总会有那么些不要脸面、不知羞耻、心存侥幸的,逮着机会就要“写”,就好比那些惯偷之类,如果你想靠“思想教育”或“道德灌输”让他们收手,基本是不可能的。
还得在源头上多下功夫,也就是怎么能尽量让“写手”们“写不了”——这个源头主要在赛事活动的举办方和组织者;从俺自己多次参加各类赛事活动、尤其是为各类赛事活动担任“裁判长”角色的切身体会来看,关键在于两个环节:第一,举办方的态度要明确而坚决;第二,组织者的措施要充分而到位。
很多时候发现,主办方要的就是一个“热闹”、“影响”,开球仪式不能马虎,请哪些人到场、安排哪些人讲话、哪些人开彩球、奖项和奖品怎么设置、谁负责颁什么奖、媒体怎么宣传等,那是一定得把功夫做足的,对球到底是怎么打的、成绩到底是怎么出来的则不怎么关心,至于谁获奖了更是无所谓(除了举办方本身故意要安在特定对象身上的“净杆奖”之类)。
如果是这种情况,组织者也就没法“认真”了,反正走个形式、完成任务拉到,“写手”们的空间自然也就大,倒是苦了那些想正儿八经打出好成绩的,你即便是辛辛苦苦打得再好,也架不住“写手”大笔一挥,多少杆都顶不住。
如果举办方能够旗帜鲜明,则主要是看组织者用的“招法”如何了。
1、尽可能设置现场裁判人员
虽然很多业余赛事活动的“裁判”可能更多的是充当一种“符号”,但这个“符号”有和没有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尤其是如果举办方能明确提出对裁判人员的工作要求、裁判人员本身也能主动多负些责任的话。
2、严格控制比赛分组
一是尽可能不搞“人情组”(谁要求和谁一组),二是坚决不允许自行调组。当然,这个“分组”本身就一直是各类业余赛事活动的老大难问题,最令组织者头疼,核心就是一个“情面难却”;但如果这一关把不好,赛事活动的严肃性和严谨性就很难有保证,“写手”们也会多了不少可乘之机。
说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
俺还是做“裁判长”,并直接负责比赛分组工作。赛前好几天,众多要求和谁谁谁一组的电话就不断,俺都一一客气地拒绝并解释,很多当事人都表示理解,也不再提;也有些不甘心的球友通过第三者“说情”,直接找到举办方负责人,甚至“大老板”,俺的态度很明确:你们(举办方)要是接受就你们自己去分组,俺也不管那么多,所谓“裁判长”也拉倒不用干,反正也不关我事。
最后还是有那么一位身份特殊的参赛者,怎么说都不行,甚至对举办方大光其火,举办方实在无奈,找俺商量怎么办?俺说:如果他一定要按自己的意愿办,那就事先说好不计他们那一组的成绩,他愿意就行——最终的结果还就是这么办的。
3、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场上计分办法
(1)一人一张记分卡,必须同时有球员和记分员的签名才有效。
(2)不允许球童计分,必须是同组球员交叉计分,否则成绩无效。
(3)每三洞核报成绩,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逐一现场核对并记录。
4、控制好记分卡提交环节
(1)安排专人(最好是裁判人员)负责记分卡提交,对有疑义的记分卡(如有涂改、修正、与三洞核报杆数不符等)当场进行核实。
(2)对签名不齐的记分卡(不管是因为什么理由)拒绝提交并当场宣布成绩无效。
以上这几“招”既难也不难,只要举办方愿意、组织者用心,都是可以做到的;如果真的能把这几招用到位了,虽然不指望完全能杜绝“写”,但至少能大大增加“写手”们“写”的难度,“写手”们的“作案环境”也再不会有那么宽松。
后一篇:两个观点 一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