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球的人也需要“形象工程”
(2011-08-16 11:18:34)
标签:
休闲 |
分类: 风尘白话 |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主流或非主流媒体貌似“为民请命”的喊“打”声中,还夹杂了部分看起来慷慨激昂的、施施然以所谓“有识之士”自居的噪音,最甚者大约当数那位在微博上振臂高呼“抵制高尔夫”的“老师”。
其实,我们打球的人一看那些似是而非的言论,很容易就明白其中有不少真的不知道“高尔夫”到底是个什么东东。
几年前,我去看上大学的女儿,晚上就带着她在球场住;她同学一听是打“高尔夫”,一个个都神秘兮兮地露出一付“可不得了”的羡慕表情:哎呀呀,你老爸真的好“大款”、好“有钱”耶!听说打高尔夫一个洞(善哉!还知道“一个洞”的概念)就要好几千块哪!
记得大名鼎鼎的冯小刚导演在去年的俱乐部总经理联谊会上曾公开给自己打高尔夫算过帐:平均一场球要花2000元,一年花了30万,50岁以后打球的钱应该还需要花1000万——冯大导这番话一出,估计看新闻的人该用得上《潜伏》中翠平的那句台词了:你可吓死我啦!
可以说,高尔夫之所以被安上这样那样的“罪名”,和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高尔夫这一项运动究竟是怎么回事有着很大的关系。
不过,这里想聊的是另外一个话题:抛开其他的因素不说,我们打球的人自己给世人展示的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
在国内,高尔夫确实还是“少数人”的运动(至少相当长时间内改变不了这一现实);但这个“少数人”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各行各业至少是理论上的“成功人士”,这部分人加起来在社会上的辐射力和影响面本就不可小觑,“球技”如何可能不是什么大事,“形象”怎样却绝不可以不当回事。
除了爱好者之间的互相了解外,对我们打球的人之行为做派最为了解的、看得最为清楚的恐怕应该算是“球童”这个群体,因为我们在场上的一举一动都会毫无遮掩地暴露在球童面前——球场恰恰就是我们打球人集中表演的舞台,如果不是扛着球包下场,谁又能知道你和“高尔夫”扯得上什么关系?
和球童们聊天时,经常会有意识地了解他们对“客人”的看法,很多“故事”听起来确实颇令人深思。
在球童们眼中,打球的人大抵都有两个共同特征:一是“有钱”,一是“有份”。
所谓的“有钱”,不只是说打球要花多少钱,更多的是“赌钱”、“烧钱”;一场球成千上万的输赢平常得很,三几千为一个单位的“杆洞”也不稀奇。
为什么有时候会出现球童为“小费”而“斤斤计较”的表现?说实在话,虽然个别一些球童对这个事的做法确实很不可取,但站在球童的角度来看恐怕也不是完全不可理解;一位博友这样说过:“我们打球是享受,他们是生存”——真就是这么回事。
“有钱(不管真有还是假有)”自然不是罪过,问题是“有钱”的同时能不能还有“尊严”、能不能充分表现出“有钱人”的健康一面等就很要紧了,否则一不小心就会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原来“有钱人”就是这么个德行!
譬如这个“赌”。
可能真的是打球的人“十有九赌”,更有“不赌不能提高球技”的“理论依据”;不说赌不赌本身(这个话题太复杂,说不清),我自己是总觉得在球场上当着球童们的面数钞票特不是那么回事;在“入乡随俗”参加PK时,只要条件允许,都尽量不搞什么“现付”,也争取尽可能不在球童面前毫无遮掩地谈论“盘口”之类赤裸裸的话题,下来再算帐。
如果是因为这个“赌”字而在场上弄得脸红耳赤、口出粗言、淄珠必究甚至“刀兵相见”等,往小了说也是个“毒害青少年”。
所谓的“有份”,说得好听点是“有身份”,不好听的说法叫“牛×”——不管真的假的,反正打球的人下了场个个都叫“总”;当然,通过观察“客人”在场上的言谈举止,球童们也能进一步分辨出谁是“领导”、谁是“老总”、谁是“花钱”的、谁是“被花钱”的等等。
“有份”当然是好事,和“有钱”一样都是来之不易,“布袋和尚说不得”;反过来,“有份”的人一旦干出“丢份”的事,后果就会更严重。
一些球友总认为在场上马虎点、随便点无所谓,“快乐高尔夫”么,什么规则啊礼仪啊都是“穷讲究”,没必要那么“认真”;有时候我在寻思,如果有关当事人能有机会听到球童们背后对自己的议论和评价,说不定会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认识这个“规则”和“礼仪”的问题。
随便挑几个有代表性的悄悄话:
——别看×××是什么“官”,就他那德行?尽会占人家便宜!
——×总啊?哼!什么都不懂还牛×哄哄的!才看不起他!
——×××可会作弊了,可要特别小心他!
——×××素质好差的喔!出他的场真是倒足了霉!
——×××好烦人的,有几个臭钱就了不起啊?
——×××那天好丢人的索,明明输了还要耍赖!最鄙视这种人了!
等等。
当然,球童大部分都是刚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涉世不深,可能多少有点“童言无忌”,不能完全当真;另一方面,我们这些个做“大哥”、“大叔”、“大伯”甚至“大爷”的,怎么的是不是也得讲究一下自己在晚辈面前的形象?——榜样的力量可是无穷的!
和球童们交流时我喜欢表达这样一个观点:球场是你们学习的大课堂,一年到头可以接触到大量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用心的话能学到很多东西的!
从哪儿学?从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