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场上的执行力:心态与方法
(2011-08-09 20:52:20)
标签:
休闲 |
分类: 高球随笔 |
“执行”和“执行力”其实是两个概念:前者是指“完成任务的过程”,后者指“完成任务的能力”;“执行”相对简单,“执行力”则有高下之分。
如果我们把打一场球看作一项特定的“任务”,则完成打球的过程就是“执行”——这一点也不难;在涉及到那么多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一场球下来能获得怎样的成绩?此属于“执行力”水平的体现。
很显然,在同样的技术条件下,同样都是打一场球,“执行力”水平差别越大,这场球的成绩自然也就差别越大;需要琢磨的是:怎样才能使打球的“执行力”水平表现得更好?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说:影响到一场球“执行力”水平的因素主要会有哪些?
至少有两点:一曰“心态”,一曰“方法”。
“心态”可以说是对执行力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有一定球龄的球友对此可能都会有切身体会——“心态”越不好,成绩肯定会越差。
球场上的“心态”有三个不同层次,对执行力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1、心态的初级层面:态度
态度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有利于提升执行力,后者会直接破坏执行力。
例如,在面对一大片正面水障碍挥杆时,“积极”的态度就是告诉自己“这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100多码么,在练习场上这种距离还不是“玩”似的就打过去了?“消极”的态度则是患得患失,老在心里想着“要是下水可就麻烦了”,结果往往真就下水。
某球友,只要出现了“不该出现”的失误(如错失一码左右的短推等),接下来的那个洞一般都打不好,为何?他长期以来已经给自己养成了一种面对这类情况时消极态度:瞧,这种球都失误,肯定又要出事了!
2、心态的中级层面:激情
超出“态度”层面的心态是“激情”。
例如,面对周边布满沙坑或者四面环水的岛果岭,如果我们不仅仅只是很“积极”地进攻果岭,还能进一步在这种挑战面前为自己注入一种“激情”——热切期待成功之后的征服感、成就感,则很可能会攻出更为漂亮的一杆。
某球友,在偶尔打出一杆奇臭无比的球后,经常会信心满满地立马宣布:看我照样保帕!你可以说他是“自我安慰”或“吹牛”,但我自己就曾经多次现场目睹,这种情况下他成功保帕的比例至少都在七成以上——这就是“激情”带来的力量。
当然,“激情”要适度,过度了就不叫“激情”,那叫“冲动”——“冲动”一般都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3、心态的高级层面:信念
“激情”的升华会化作一种“信念”。
在球场上混久了的球友可能会有体会,“只要想打好就一定能打好”的说法虽然不能当真,但如果一旦真的在挥杆时能建立起这样一种“信念”,确实能让人在无形中产生一种特殊的力量,也能实实在在的减少杆数,提升“执行力”。
例如,“这个球我一定能推进去”,“我一定能开好这个球”,“这一杆一定能攻好”,等等。
如何努力做到保持积极的态度、表现适度的激情、建立坚定的信念,应是提高场上执行力的良方。
“方法”就是“球场攻略”——这个对场上“执行力”的影响也是非同小可。
同样的球技水平,在球场上取“攻势”还是“守势”,遇到困难球位是强救还是认罚宣布“不可打”,在把握不大的四杆洞是轻松“三上”还是勉强“两上”,果岭边是“劈起击”还是“切击”,等等,用的“方法”不同,对一场球下来的成绩影响也会大为不同,“执行力”表现可能大相径庭。
一位球友说过这样的话:真正的高手下场打球其实不是用“杆子”,而是用“脑子”——我理解应该也是说的这个“方法”;同一杆球可能会设计出N种打法,取舍之间无非就是个“方法”的不同。
业余爱好者减少杆数的途径恐怕主要是两条,一是“硬件”——提高球技;二是“软件”——下场管理。
相对而言,硬件建设的空间可能更有限,软件升级的余地可能会更大:“心态”也好、“方法”也罢,都有的是功夫可下,都能很好地提升球场上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