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障碍区:不见得都很清楚的几个话题

(2010-12-20 14:00:38)
标签:

休闲

分类: 规则探讨
一、怎样算“下水”——关于水障碍区的边界问题
 
这个问题不一定算“很弱智”,至少俺就不止一次的见到过这样的情况:
(1)非要说“看见水花”才算“下水”。
(2)球停在红桩区内没有水的地方不能叫做“下水”(这不仅仅是前一篇博文中提到过的L君这样子“死犟”,还在其它球场遇到过同样不认账的)。
(3)有“水”的地方才是水障碍区的边界(这个涉及到“两杆范围”的抛球区选择)。
 
“下水了”或“进水了”是我们的通俗说法,按规则咬文嚼字叫“球进入水障碍区”;就球场标定的情况而言有几种情形:
第一,直接用桩(红桩或黄桩)来标定。
这时,水障碍区的边界是桩的外侧连线(相对于“水”的区域,即靠球道一侧),球有任何部分接触到连线都视为“球进入水障碍区”,即“下水了”。
第二,用喷线(红线或黄线)来标定。
这时,水障碍区的边界是线的外侧,球有任何部分接触到线都视为“球进入水障碍区”。
第三,同时用桩和喷线来标定。
这种情况一般是比较正式的比赛标定场地。这时,“桩”用来标识水障碍区,即看到桩就知道那一片地方是水障碍(看做一种“记号”),但不能按桩的位置去确定水障碍区边界;“线”用来标识水障碍区边界,和上述的第二种情况一样,压线就是“下水”。
 
二、怎样才能按水障碍区接受补救——关于“事实”问题
 
按规则27-2,球进入了水障碍区是不能打“暂定球”的,如果非要打就成为“使用中球”,不能再按水障碍区方法补救;反过来,只要球有可能在水障碍区以外遗失,就应该主动打一个“暂定球”。
平时更多出现的情况是:只要球向水障碍区方向飞过去了,不管三七二十一马上就说“那边有红桩,不用打暂定了,过去补吧”!——尤其是球童的这种问题最常见。
但是,按照规则26-1,接受水障碍区补救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足够的依据“确认”球确实已经“进入水障碍区”,而不能简单的“认为”或“推断”。
 
很多时候,球场上水障碍区边界附近的情况都比较复杂,比如有树木、灌木丛、长草等,如果不是“亲眼看见”球已经飞越了这些复杂区域、越过了水障碍区的边界,而只是看到球往水障碍区方向飞了过去,则球完全有可能落在那些水障碍区边界以外的地方,并不能敲定球已经下水这一“事实”,故必须先打暂定球,再去水障碍区附近找球;找到了当然好说,找不到就只能用暂定球继续打,而不能按水障碍区方法补救。
如果没有足够的“事实”确定球已经进入水障碍区而按水障碍区方法进行了补救,则属于“在错误的地方打球”,罚2杆,而且必须在下一洞开球前进行纠正(罚1杆回上一杆的地方重打),否则DQ。
 
三、如何确定“两杆范围”——关于抛球补救的参考点
 
红桩区下水,可以罚1杆后在两杆范围内抛球,这个“两杆范围”到底从哪一个点算起?有的球友认为是要从“水边(水和岸的交界处)”算起,有的球友认为要从球落到水里面的地方算起。
实际上,规则规定的参考点是:球“最后进入水障碍区的飞行线”与水障碍区边界的交点。
这个“最后进入水障碍区”的要求非常重要。有时候,球会在越过对岸的水障碍区边界后又弹回到水里;有时候,球会撞到很远处的一棵树后七拐八弯的跳到水障碍区,都必须按“最后进入水障碍区的飞行线”去确定抛球区。
 
四、“两杆范围”和“无限延长”能不能同时使用——关于补救方法问题
 
也是不止一次的见到有球友在红桩区采取这样的方法补救:先往旁边量“两杆范围”,发现抛球区不太理想(可能是长草、不平顺等),又接着往后“无限延长”找到好抛球的地方抛球——这种做法是规则不允许的,同样属于“在错误的地方打球”,罚2杆。
 
五、黄桩区没有“两杆范围抛球”一说
 
有的球友只要是球“下水了”,不管是红桩还是黄桩,都理所当然的找“两杆范围”抛球——这也是违规行为,因为黄桩区只能在上述的参考点与球洞连线往后无限延长抛球或回原地重打,不能在“两杆范围”抛球,否则也属于“在错误的地方打球”,罚2杆。
 
六、“无限延长”的方向问题
 
当选择用“无限延长”抛球补救时,必须是“两点一线”的延长——参考点(球最后进入水障碍区的飞行线与水障碍区边界的交点)和球洞这两个点的连线往后无限延长,而不是“远离果岭”方向的无限延长,否则也是“在错误的地方打球”,罚2杆。
 
水障碍区补救是平时打球最容易碰到的情况,也是球友们存在很多规则误区的环节,并不可小视,因为不见得概念都那么清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