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国家级裁判培训有感:功夫应在“考试”外
(2010-11-29 20:33:26)分类: 高球随笔 |
国家级裁判培训班按三天时间安排:第一天全天授课,第二天半天理论考试、半天授课,第三天现场实践考试。
说实在话,如果平时没有足够的规则学习基础和相当积累,想靠临时抱佛脚的“培训”来通过考试,那是门都没有。中级培训班还是围绕“规则”本身安排的授课内容,包括对一些具体规则条文的深度讲解、学习如何运用判例资料等;国家级培训班的教学内容则完全是站在赛事组织与管理的角度,结合一些发生在世界顶级赛事中的实际案例,通过现场演示、播放录像、个案分析、角色模拟等丰富多样的方式,让大家学习如何做好一名合格的裁判人员。
主讲教师由R&A直接选派,加上鼎鼎大名的李今亮老师、冯力源老师共同参与授课,还有近年来挑起国内各大赛事大梁的肖裕峰老师、张再兴老师等作为助手,可谓“超豪华”教学团队。
非常惭愧,考试结果俺是侥幸过关,刚刚通过“国家级”所要求的底线。
完事后琢磨,纯粹从“考试”的角度来说,俺看来主要还是吃亏在“熟练”上。要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内通过查规则、翻判例答出那么多问题,恐怕差不多得在平时对那本厚厚的判例本本“手不释卷”才行。俺从考场上下来后曾经开玩笑:要是不限制时间,那一份试卷打满分都有把握——当然,那就不能叫做“考试”了。
如果抛开“考试”本身而从裁判工作的“职业”角度来看,俺这次一个最大的感慨是:真正要在正规赛事上做好一名称职的裁判、出色完成场上的裁判工作绝非易事!即便考试得的“分数”再高,也绝不意味着就可以当好一名“裁判”。
考试毕竟只是“考试”,多少还是包含了“考试”的一些技巧;俺是做过近10年学生的,可没少“考试”,也“考”过其他很多人,当然知道一点:但凡“考试”,除了需要有真才实学的功底外,很多时候“蒙”也可能多“蒙”几分出来。
所以,俺对这次考试结果的具体分数并不怎么太在意,在意的是这次“考”完后怎么办?
首先可以肯定一点:虽然拿下了“国家级”,但俺这一辈子显然既不可能、也没能力真的混进“高尔夫裁判”的职业圈子玩儿,最大的作用还是为自己热衷做的“规则吹鼓手”增加了那么一点点“含金量”(起码在形式上吧),也为今后在俺们这些业余球友中进一步倡导“敬畏规则”的精神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建立了更多的信心。
譬如,前天刚在珠海参加完考试,便连夜赶回北海,又以“裁判长”的身份主持了广西“城际杯”高尔夫城市对抗赛,借广西各路高手聚集一堂的机会,再一次不遗余力地大力鼓吹“高尔夫精神”与“规则意识”,十分欣慰的得到了众多球友积极呼应,收获了相当好的实际效果;海门球会的头儿感触之下还专门请俺给全体球童做了整整一个晚上的讲课和培训——这比拿一个什么“证”更加来得有意义。
还需要发自内心的好好感谢各位博友和球友。
这次的惊险一跳之所以能成,与前一段时间和大家高密度的规则问题交流密不可分;正是为了尽可能正确的回答和讨论这些问题,俺才下了老大的决心把厚达600多页的英文原版《判例》完完整整通读了一遍,并结合和大家进行讨论的需要,仔仔细细琢磨了其中涉及到的不少规则理解与运用问题;这一番苦功夫下来,不仅自己对规则的学习收益良多,更是为参加这次考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否则的话,十有八九会弄个灰头土脸的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