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规则:把自己做好
(2010-03-29 10:29:16)
标签:
休闲 |
分类: 规则探讨 |
高尔夫的“规则”问题很有意思。
业余爱好者中,有对规则问题不怎么感冒的,认为不过是玩玩而已,无所谓规则不规则,或认为NO TOUCH足矣,哪要那么多规则;有对规则问题兴趣盎然的,平时会花很多功夫去学习和琢磨规则,下了场也时时比对;有对规则问题特别较真的,遇到“情况”往往锱铢必较、寸土必争。
一次,在深圳的世纪海景玩儿,打到某个洞时,给俺拉包的球童大概是触景生情,指着前面的球道说:我们这一起打了几年球的谁谁,就是在这个洞,曾经为了一个规则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互相赌咒发誓,再不在一起玩了,而且真的说到做到,当场分手,剩下的几个洞都没打了!俺好奇的问:那后来呢?真就再不在一起玩了?球童嘿嘿一乐:好像是过了半年多吧,又看见他们一起下场了,不过还总是动不动就吵个不停!
如果是有裁判人员执法的正式比赛,情况倒也不复杂,有任何争议的可能时都可以请裁判到场解决,裁判说怎么做就怎么做,是非曲直都由裁判去担当,不至于在球员之间吵得不可开交;麻烦的是球友们平时下场,由于每个人对规则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理解水平难免存在差异,加上又没有“裁判”之类能够负得起责任的人在场,一旦争起来就不好说了。
俺不止一次听到或亲眼见到球友们在场上为了规则问题争得脸红脖子粗的实例:气咻咻者有之,恼羞成怒者有之,骂娘摔杆者有之,声称“不玩了”、甚至一气之下当场断交者也有之。
认真想想,在没有第三方“公断”的情况下,如果就是几个当事人凭自己对规则问题的理解争来争去的,又谁也不愿意让步,事情还真就不好办;“不让步”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益所在,事关银子、尤其是脸面;一种是所谓的“捍卫规则”,认为自己本来就是对的(不管是不是真对),凭什么要让步?
对于第一种情况,结果如何就得看各人的性格、素质、修养或价值观了,总的来说还是“和气为上”为好,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么!平时能在一起玩的,一般都不是熟人就是好朋友,为个高尔夫打出满腔怒火来真不值得,实在觉得难受就下次别玩了,而且也没有必要非得当场说出来图个一时痛快。
对于第二种情况,如果真是为规则问题愤愤不平,最好的办法是事后再心平和气的讨论,“退一步海阔天空”;因为俺们这些业余爱好者、规则问题的“半吊子”水平,在一些复杂情况下,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一定是正确的;即使真是正确的,如果不能用合适的方法说服对方接受,也只能怪自己差了点火候,道行不够——除非是在正式比赛的场合,赋予了你执法权,可以“说了算”。
有一次,参加一商业赛事活动,前面一组的似乎为什么事出现了严重分歧,我们在球道上整整等了一刻钟有余还没见结果;忽见他们之中有人向这边招手,本以为是让我们先打,结果是要请俺过去“裁决”——这场球俺是普通参赛者,并不是场上裁判,知道这几位熟悉的球友(都是本地有数的高手)不过是出于对俺的信任而已;俺走过去后,先申明今天俺不是“裁判”,所说的意见只能供他们参考,然后了解清楚情况,最终大家达成一致。
还有一次,别克杯俱乐部比赛,俺看的一个洞刚好发生一点情况,A攻果岭时右曲,在果岭上方拐了个大弯下水(红桩),准备在果岭这边的红桩附近抛球补救;B提出异议,说只能在果岭对面的球道补救,理由是“球下水前并没有碰到果岭”;俺被球员请过去处置时,重点核实了一个问题:A的球是否从果岭上方折回来下的水?同组球员包括A、B都表示确认,于是俺认同A的补救要求;但B死活不同意,一直争论不休,并强调自己的规则水平本来也很高的,只不过没有去考“证”而已;俺一看压了后面的组,便当机立断表示:这个问题就这么办了,我是裁判,我负责。
像这种情况,如果不是“裁判”的身份起作用,再争上多久也不奇怪,看B那架势,即使是当场掏出规则本本来,也未必轻易会认这个账,奈何?
俺特别赞成一网友的观点:遵守规则,严于律己,宽待球友,快乐高尔夫!
如果在规则问题上愿意动脑筋的球友越多、同时“严于律己”者也越多,相信场上的“和谐”景象也就越多。
所以说,最好的规则就是先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