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开始体会三号木的好处
(2009-04-27 08:53:19)
标签:
休闲 |
分类: 高球随笔 |
长久以来始终对木杆心存恐惧。
打三年前摸杆开始,球包里就一直没有三号木,因为帮俺配杆子的球友说初学者根本用不着;五号木倒是曾经有一支,但俺吃它的亏实在太多,几经折腾还是被俺彻底解雇了。
成绩还在90大几杆的阶段时,有没有木杆好像也无所谓,反正每逢180码以上的距离,就会很自然地分作两杆来打;随着杆数的逐渐降低,发现没有称手的长枪使是不行了,遇到长一点的四杆洞、尤其是长三杆洞就抓瞎,理论上就不可能标准杆On,明显会影响战斗力,便在球友的建议下添置了两支铁木杆。
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铁木杆起球固然相对容易一些,但拿在手里比划时总觉得缺少那么点“霸气”——只要面对200码以上的距离,瞧着铁木杆那小巧玲珑的杆头,常常还没开始挥杆就有一种“强弩之末”的担心,总怕小白球飞到最后那一段便会“疲软”,不像木杆看起来那么踏实;特别是如果刚好赶上要200码左右过水,十有八九都搞不掂,要么是真就差了10码、8码完蛋大吉,要么是干脆就不敢攻,主动放弃拉到。
成绩基本稳定在“8字头”之后,越来越感到有必要配一支三号木,因为这时候在场上多一杆或少一杆、打博忌还是抓帕、捉鸟的影响已经非常明显了。有时开球虽然没有出现大的失误,但很可能没有打出距离来,用三号木便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弥补;剩下200多码攻果岭,如果能用三号木,打好了还能直接On,用铁木杆攻则不尴不尬的,距离没把握;用铁杆就只能先过渡一杆,而且经常会留个30码、50码的最恼火距离;遇到需要穿越200多码的障碍时,如果不用三号木,根本连想都不能去想,只有眼睁睁至少多出一杆以上。
逐渐去掉对三号木的心理恐惧之后,发现三号木其实并不是很难打。在发球台不用说,肯定比一号木的稳定性要强得多;在球道上主要是不能刻意用力,越轻松越容易打好。原来在球道上用木杆总出毛病,实际上更多的是因为有一种错误的思维导向起作用:看上去越远的距离就越想使劲,越使劲就越容易导致动作变形。本来,木杆的杆身长、杆头大,即使是同样的挥杆力道,杆头甩出去的速度肯定也要比铁木杆和铁杆都快,小白球的飞行距离也自然要远,用不着咬牙切齿去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