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高手”?
(2009-04-01 10:07:06)
标签:
休闲 |
分类: 高球随笔 |
怎样才算“高手”?不是从技术层面讨论这个问题,因为以俺90来杆的水平显然还没有这个资格,对技术问题可不敢妄论。
俺是从另一个角度探讨,纯粹是一种个人观点: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则知识做基础、尤其是如果对规则问题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即使是到了单差点水平,依俺看恐怕也难真正纳入“高手”行列,特别是那些还有可能参加公开表演(各种相对正规的赛事)的球友。
像这次邓乐军在中巡赛被DQ,本来,在这样的职业赛事中能打出73杆的成绩,怎么说也应该是“高手”了,但就因为一个完全可以避免的、并不复杂的规则问题,竟弄成“壮志未酬身先卒”,干脆被剔除出了战斗序列,“高手”乎?
平时也经常在网上看到全明星队的一些活动报道,按成绩单的说法似乎“高手”不少,但既然连队长的规则意识都如此淡薄,恐怕更多的还是只能从“娱乐”角度来看那些“高手”的杆数了。
前几天,几位球友因准备去参加一很正式的比赛活动,特意邀俺一起下场,要求俺严格按规则帮他们现场模拟一番,连球童犯规也照样处罚,看看到底会是什么结果。其中的A球友据说现在已经基本上都在每场70多杆的段位了,这一场下来却很沮丧的交出了88杆的成绩——不是技术水平不行,而是不适应“严格执法”的环境:一个短推没进,气愤得把推杆摔地上,球还在洞边好几公分就转身走人,被罚;沙坑救球球位不好,连击,被罚;球进水,严格按有效抛球区抛球只能在很不舒服的长草区抛,三杆洞弄出+3。三罚两整的,A球友明显憋着一股难受的劲,这还能打出好成绩来?
规则的问题得两说。朋友们在一起娱乐,只要事先说好了,怎么玩都行,规则不规则的马虎些确实无所谓;老在“三轮车”边缘晃悠的,规则的约束也可以得过且过(当然,礼仪性规则除外)。一些不是非常正式的比赛活动中,对那些水平一般的球友就少有人认真注意是不是守规则,因为他们不构成“威胁”——反正没什么竞争力;一旦有可能“拿名次”的,可就没有那么轻松了,裁判也好、同组球员也好,那可是都会瞪大眼睛重点关注的:很简单,到了这种时候,谁都希望在“公平”的条件下竞争。
或曰:我打好自己的就行了,何必去管人家犯不犯规甚至“讨人嫌”?“高手”之争往往就差那么三两杆,只要是下了场开战,即使你不管人家,人家也可能管你。据公开的信息,这次邓乐军就是由于“热心的媒体和观众”提出了疑问才有后面的DQ事件发生,这种事可不能心存侥幸,因为你是“高手”,因为你要在高尔夫球场这样一种很特殊的竞赛环境下竞争。
“高手”之争往往更多的是比心态控制、比心理承受力。如果是因为对某一杆处理不好而导致失误,虽然也可能懊丧,但实际影响可能不是太大,毕竟是技术问题,后面再注意调整就是,“高手”一般都有这个能力的;如果是因为规则问题而被“莫名其妙”地罚杆或所谓“冤枉”罚杆,则对情绪的影响往往要大得多。据说一些PGA选手在按规则可以拿起球而不能擦拭球的时候(如辨认球),会将球放在地上而不是捏在手里,以免因被人认为有“擦拭”的嫌疑而被投诉。
“杀敌”必先自保,这应该是最起码的概念。既然到了“高手”的境地,恐怕就已经不能再把“我才不关心什么规则”挂在嘴上;规则知识掌握得多一点或少一点不是根本问题,对规则的“敬畏”之心却不可马虎,否则终究会“吃亏”的,“高”的也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