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事做对与把事做好:再聊“业余”
(2009-03-16 11:47:20)
标签:
休闲 |
分类: 高球随笔 |
在提高成绩水平的问题上,个人浅见,对于我们这些“业余”高尔夫爱好者而言,把(挥杆的)事做“对”似乎比做“好”要来得更重要。
为何?窃以为,能不能做“对”(即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不是能动脑筋、善于思考,相对比较容易;能不能做“好”(即如何精益求精),则需要有更多的客观条件做保障,如足够的时间、高水平教练、身体素质、运动天赋、学习能力、经济基础、甚至还可能包括个人禀性等等,相对要难得多,而且很多条件都不是想有就有的。
至于到底哪些“对”、哪些“不对”,以俺这点微末道行恐怕不是能都说明白的,更何况每个人的实际体会也是千差万别;有这么几点,大约可以说是“对”的:
第一,场上的策略要“对”,尽量争取把正常水平发挥出来。
观察一些比较熟悉的球友,“8字头”的水平没有打出“8字头”的成绩,除了其他一些可能的因素外,“策略不当”常常都是其罪魁恶首,而不恰当的或不合时宜的“搏猛”又常常首当其冲——“要是不搏那一杆就好了”这种话我们在会所大堂或淋浴间实在听得不少。
第二,学习的方法要“对”,尽量不要忽略业余爱好的角色。
球友间取长补短、互相交流,或从书籍、杂志、网络上学习一些高尔夫的技术知识等,肯定都是提高成绩的有效途径,但最怕的是在这种学习过程中“照葫芦画瓢”或食古不化;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得与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相匹配才行。
第三,练习的重点要“对”,尽量结合自己本身的特定需要。
每个人的弱项都可能不一样,下场多了总能发现自己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练习的主要目的还是以针对自己个人情况的“拾遗补缺”为好——譬如说,如果一般杆子正常击球的距离已经算“过得去”了,就不必为了再增加十码八码的而在那较着劲猛抡。
第四,打球的心态要“对”,尽量把握好锻炼加娱乐的主旨。
争强好胜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我等大男人,但不能过“度”,不能太和自己过不去(当然更不能和球童或球友过不去),否则适得其反;浮躁、激进、想得太多、患得患失等,都是不能正常发挥平时挥杆水平的天敌。
说归说,做归做;比照自己的情况来看,弄清楚什么是“对”的并不容易,把“对”的真正做“对”就更难——我等业余爱好者的喜怒哀乐有可能部分正源于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