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企业与打高尔夫(一):都需要不断解决“问题”

(2008-12-25 09:23:18)
标签:

企业

高尔夫

休闲

分类: 咨询手记

因为从事企业管理咨询工作的职业关系,经常有机会与一些企业界的朋友聊天、交流,探讨企业运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不管是新朋友还是老朋友,聊起来最容易感叹的一点,就是“做企业真累”!

缘何?但凡我等“企业人”,总是要被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问题”缠身:新问题或老问题、大问题或小问题、“人”的问题或“事”的问题、外部的问题或内部的问题、经营的问题或管理的问题、眼下的问题或今后的问题,等等;一年到头,难得有那么几天“没问题”的清净日子,一个字:“忙”,泡在“问题”堆中不堪其苦。

当然,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做企业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无论多么伟大的企业或多么英明的企业家,究其实质,都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循环过程中实现螺旋式发展。

打高尔夫好像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世上恐怕任何“高手”也不敢宣称自己的挥杆“没有问题”,更不用说我等业余爱好者,典型的“问题成堆”:今天的一号木开出去还让人只有羡慕的份,明天就可能稀里哗啦“不会打”了;刚刚还在为自己的“神推”而暗自得意,一会儿就可能在果岭上找不着北了;前几场球抽出铁杆来还是基本上“指哪打哪”,再下场可能忽然就变成“打哪是哪”——咋整?

“问题”本身并不可怕,因为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怕”也没用;关键在于我们的态度与处置,或者说是面对“问题”时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方法”不同,最终的结果便可能大相径庭。

略举几例。

方法一:正视问题还是回避问题?

打高尔夫毕竟不是在大街上遛弯儿玩,多少是要讲究些技术和技巧的;有球友在高小姐身上功夫花的很多,银子也费的不少,但打来打去总不见什么大的长进,究其原因之一,便是不容易真正正视自己的挥杆问题,要么是找客观原因,要么就偏不服气,要么想以邪制邪,有时候甚至近乎掩耳盗铃:明摆着就是不行还不愿意认账。

做企业也是一门学问,不是随便登个记、注个册、印几盒“总经理”的名片就算数的,既便有“钱”有“关系”,也保不住最终昙花一现。一些企业明明现金流大大吃紧,只能靠花银行的钱硬撑,却死不愿分析企业在战略导向、经营布局、盈利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企业本来就很缺乏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氛围,却总是抱怨“找不到人才”;有的企业领导人自身本已极度强势,给下属的发挥空间十分有限,却动不动去指责张三“无能”、李四“没用”,这个“不听话”、那个“真差劲”,等等。

方法二:从容不迫还是急功近利?

除了正儿八经的天才,打高尔夫是急不来的,“一年破八”、“两年见七”的不能说就没有,但毕竟只是极少数。有的球友一段时间确实进步快速,便觉得可以一心奔着“单差点”去使劲了,结果是常常不自觉的打“无理球(韩国人裴勇的说法)”、“超出自身能力的球(帅哥教练的名言)”,于是,一旦“烂”起来便一发不可收拾,连自己都不敢相信。

做企业也有其客观规律。企业的很多“问题”都不是三两天或十天半月能彻底解决的,要学会“文火慢炖”。譬如说,现在太多的企业动不动就打“品牌”、搞“形象”,本来是很好的事,一旦急功近利,往往是“萝卜快了不洗泥”,要么以为弄点表面功夫就叫“形象”,要么以为喊几句口号就是“品牌”,搞得四不象或不伦不类,甚至大把的银子丢在水里连个响都不大,得不偿失。

方法三:埋头苦干还是广采博纳?

有的球友喜欢宣称“从不要人教的,更不会请什么教练”,当然也不排除这类球友中确实有一些“高手”,就靠自身的勤奋努力和刻苦钻研而令人刮目相看,但这种情形终究不是“普遍真理”。一般来说,打高尔夫仅靠一个人自己的闭门修炼总归是提高有限,会出现一种“天花板效应”,到了一定程度再也上不去的。

做企业也是如此。我们很多“曾经成功”的企业领导人(尤其是民营企业),常常会不自觉地把一时一事或一两个阶段的成功当做普遍真理,潜意识中很难认识到自己还有“搞不掂”的,什么事都喜欢按自己的“经验”去处理,轻视甚至蔑视所谓的“科学管理”,认为那都是些“本本主义”,没有用的。曾有一位从商海中身经百战打拼出来并一度颇有斩获的朋友,早期一直以“知人善用”、手下“高手如林”且“忠心耿耿”而自豪,前几年似乎毫无征兆地突然出现了“人才荒”,不仅新人难进,原来很多优秀的助手也越来越貌合神离直至纷纷改换门庭。多次深谈后,这位朋友不得不承认:整个社会都在快速发展,三两年便物是人非,光靠原来那些小恩小惠、哥们义气、豪言壮语什么的,哪还能留得住人啊,看来还是要来点“人力资源管理”才行。

方法四:实事求是还是好高骛远?

有的球友见了几场“8”甚至偶尔还见了“7”时,一不小心就会以为自己真的成“高手”了,再下场时也就有意无意地总要以“高手”的感觉来要求自己,一旦打出几杆“臭球”便怒不可竭,万一“打爆”就更像是天塌了似的,当做好大一回事,几天下来都不得消停。

颇有一些企业领导人持类似的心态。盖了几栋房子、赚了几两银子便以为自己的企业无所不能,“眼界”越来越高,“抱负”越来越大,“追求”越来越多,结果往往是一个不留神便前功尽弃,“一觉回到解放前”。

方法五:追根溯源还是见子打子?

三杆洞的岛形果岭,开球时一杆干下水去了,这当然是一个“问题”;但“下水”只是问题的表象,是距离估计错误还是风向判断不对?是选杆原因还是挥杆原因?是节奏紊乱还是心态影响?等等,得搞清楚真正的原因了再来第二杆才行,否则基本都会是原样重演。估计应该有不少球友在场子上都见到过类似的好玩事:一个下水、两个下水、三个下水.........,我自己见过最多是一连5个下水,到后来实在没法打了,只好彻底放弃。

做企业也经常会吃类似的亏,即忽视问题的本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是按下葫芦起了瓢,气得直犯迷糊:“怎么又是出现这样的问题”?!曾有一位企业界朋友很苦恼地和我探讨,怎样才能留住其副手安心工作?并表示给什么样的待遇都可以考虑、怎样“放权”都没有问题;但在我和这位朋友仔细交流、提出若干问题求证后才发现,原来那位副手根本就不是什么“留”不“留”的问题,压根就是整个想做企业的“老大”——包括股权。

方法六:咬定青山还是舍本求末?

我们业余爱好者打球的目的,无非是锻炼、娱乐、交友:至少我自己是这样认为的。见有的球友似乎太过于在乎“成绩”,动不动就把自己弄得郁闷无比或痛苦不堪的;下了场小赌怡情、开点小彩意思意思本也未尝不可,但也有球友为一些无可无不可的争议搞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甚至当场摔杆而去:像到底该让几杆、是不是作弊了、有没有按规矩打等。曾听一位球友讲故事,几个人常年PK,如果谁的球位稍远一点或者进了长草什么的,一定会有人跟过去看他到底怎么打,因为“不放心”——真要是到了这个份上,我看这球不打也罢,还有什么乐趣可言?还不如干脆直接去大街上猜汽车牌号的单双数得了。

做企业为什么?赚钱,盈利。不管表面上说得多么冠冕堂皇,什么“社会责任”啊、“民族品牌”啊什么的,如果你自己的企业都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拿什么去尽社会责任、有什么本事忧国忧民?有的企业看起来风光无限,表面文章做得漂漂亮亮,一旦真有点风吹草动便焦头烂额、穷于应付,根本经不起几下“折腾”——说到底,做企业就是做企业,把企业做好了就是最大的责任,本就不必有那么多弯弯绕绕和花花肠子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