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下杆:像踩油门那样加速

(2008-11-23 12:19:40)
标签:

休闲

分类: 高球随笔

开多了车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体会:效果最好的加速方式,是踩油门时先慢后快、先轻后重,并始终保持整个加速过程的连续、舒展。

对比下来感觉,高尔夫挥杆的下杆击球似乎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来看“先慢后快”。

这是说对挥杆节奏的把握问题。俺自己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快起快落”,尤其是在场上注意力不集中或突然受到一些难以适应的干扰时,其表现是一上完杆(甚至可能还没有完成好上杆)就急匆匆地往下打,导致局部动作变形,头部起伏摇摆,有劲使不出,稀里糊涂一杆下去,小白球的去向只能全看运气了。

就像开车准备加速,较为科学的做法应该是先把稳方向盘,看清楚路面状况,再有意识地集中一下精神;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急急忙忙一脚油门下去,突然“发飙”,则车子很可能会左冲右突、甚至“OB”(失控)。

然后再看“先轻后重”。

这是说对挥杆力量的分配问题。老驾驶员开车,加速时都是踏着油门逐渐用力的,决不会猛踩猛放;最怕的就是那种刚摸车不久的新手,尤其要是碰上手动档的车子,一脚油门踩狠了不仅加不起速,反而最容易熄火。

下杆击球好像也是同样的道理。韩国人裴勇说的观点很有启发:平时我们说所谓“决不发力”,并不是真的“不发力”,否则不可能打出距离;关键还是什么时候发力、怎样发力。我们为什么常常感慨“越发力越打不好”?依俺个人的体会,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发力太早。就如抡大锤砸钢钎,不用力肯定砸不动,但要是一开始就狠狠用力,掌钎的人十有八九要倒霉,弄不好便像《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那样,一锤子把他的史今班长砸得跳起老高。

发力太早还可能造成另一个不良后果,即使得最后那一刹那的击球如“强弩之末”,看起来挥杆时咬牙切齿力道用得不少,但很多都是在下杆过程的前半截就被消耗得差不多了,等真正击打到小白球时并没能剩下多少,杆头那一部分实际已经开始“疲软”,一大半力量都已经做了无用功,被我们用来打空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杆头速度”上不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